在美国白宫新闻发布厅第一排最中间的位置上,曾经连续几十年都由一个黑眼睛、声音沙哑、常穿着红衣的矮个女人所占据,即使她已经进入耄耋之年,也无法撼动她这个能与美国总统亲密接触的位置。她采访了从肯尼迪到奥巴马的十任美国总统,她的尖锐提问曾让数位总统尴尬得下不了台,一度被小布什总统雪藏。在她身上,保持着美国新闻史上的多项纪录。7月20日,这位在新闻战线上工作了近70年的女性,在华盛顿走完了自己的一生,享年93岁。她就是美国新闻界“第一夫人”海伦·托马斯。
突破性别的藩篱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美国新闻界有条不成文的规定,女性记者只能报道与烹饪、时尚、妇女权益等有关的内容,与政治有关的严肃报道是男性记者的特权。海伦·托马斯打破了这个特权。“海伦是个真正的先锋、开拓者,打破了对女性新闻工作者的世俗障碍。”奥巴马总统如此称赞她,“她采访了自肯尼迪以来白宫的每一位总统,在这期间,她总是让每一位总统,包括我自己,时刻保持警惕。”
海伦·托马斯高中时代就立志要成为一名新闻记者,不过她入读的底特律韦恩大学(现在的韦恩州立大学)当时并没有新闻专业。在获得英语学士学位后,她来到了华盛顿特区,在《华盛顿每日新闻》打杂。在男性占主导的新闻编辑室里,她的工作主要是为记者、编辑们领取咖啡和甜甜圈。8个月后《华盛顿每日新闻》由于劳资纠纷大幅裁员,托马斯被解雇。1943年,她加入了合众国际社,为其无线电部门提供包括妇女报告、社会新闻、名人采访等方面的报道。这份工作一做就是12年。
1955年,托马斯终于获得采访美国司法部、卫生部以及国会山等政府机构的机会,她的新闻报道越来越深入。1959年,托马斯和美联社记者弗兰·列文、《华盛顿邮报》作家艾尔森·卡珀等几位资深女记者,在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来访时,通过努力获准进入全国新闻俱乐部的新闻午宴。赫鲁晓夫就是在这次午宴上,发出了“我们要埋葬你们”的警告。该俱乐部通过国务院的帮助,可以预约聆听世界各国领导人的发言,但在过去,即使工作突出的女记者都不允许进入。女记者们在1956年都只能待在阳台等地方,且不能参与提问。
托马斯通过她的抗争与努力,提升了女性在新闻行业的地位。1970年,合众国际社资深记者、普利策奖获得者梅里曼·史密斯自杀后,托马斯成为合众国际社驻白宫高级记者,是白宫记者团担任该职的首位女性,1974年成为该社驻白宫的总负责人。后来,她成为著名的格里迪朗俱乐部的首位女记者,也是白宫记者协会的首位女会长。
托马斯与美国总统们
1960年,美国大选年,肯尼迪与尼克松角逐总统职位。托马斯迎来了她事业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她得到机会去佛罗里达棕榈滩报道总统候选人肯尼迪一家度假的消息。为了找到与众不同的新闻点,托马斯将采访重点放在美艳、孤傲的“第一夫人”杰奎琳·肯尼迪身上。随着肯尼迪选举获胜,读者对杰奎琳的新闻的需求大增。她采访理发店、服装店、餐饮店的店员,采访在肯尼迪家族聚会上弹琴的钢琴师,甚至还有为肯尼迪孩子提供尿布的供应商,讲述“故事背后的故事”。她与美联社记者弗兰·列文在杰奎琳生产的医院蹲点,密集地报道这位第一夫人的生活点滴,以至于杰奎琳无奈地称她们为“鹰身女妖”。托马斯因为报道第一夫人的新闻而出名,1961年1月成为合众国际社驻白宫记者,工作报道重心从总统家人延伸到总统决策。在肯尼迪的新闻记者会上,托马斯用那句经典的提问结束语“谢谢您,总统先生”,重新开启梅里曼·史密斯采访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新一轮的辉煌。
20世纪50年代初,在肯尼迪还没有结婚仍是参议员时,她与肯尼迪就有着特殊交情。1962年,她说服肯尼迪总统不参加白宫记者和摄影师周年晚宴,如果该晚宴拒绝女性参与的话。“如果我们不能参加,你也不应该参加。”在肯尼迪的首肯下,白宫记者周年晚宴上有了女性的身影。托马斯在她的《白宫第一排:我的人生和时代》一书中说,肯尼迪是她最喜欢的美国总统,他有着了不起的智慧,他知道如何激励年轻人,他是一个慈爱的父亲。她见证了1963年7月肯尼迪与少年克林顿握手时的情景。
海伦·托马斯是个让美国总统又爱又恨的记者,她与总统朝夕相处,可以成为朋友,也可以用尖锐犀利的问题让他们难堪。她会质问尼克松越南战争什么时候结束,质问里根总统有什么权力使得美国在1983年入侵格林纳达;老布什政府在苏联解体、柏林墙倒塌后宣布国防预算保持不变时,她质问“谁是敌人”;在奥巴马总统的第一次新闻发布会上,她让奥巴马列举出中东有哪些国家拥有核武器……以至于,卡特总统一见到她提问就不自在,里根总统会把头低下或用手捂住耳朵,老布什总统则会说“哦,不!不要海伦”,肯尼迪总统说她放下笔和采访本就是个好姑娘。
约翰逊总统在位期间,得知女儿露西竟被托马斯写入合众国际社的报道中,他大为愤怒,曾向托马斯抱怨:“你透露她的婚姻生活,透露她准备何时怀孕,我很反感。”这样的事情多次出现,但并没有妨碍约翰逊对她的赏识。1967年底特律爆发骚乱,托马斯的家人正在那里,约翰逊得知后邀请她来白宫家中吃午餐。
1971年美联社驻白宫记者道格拉斯·康奈尔退休前,尼克松为他举办了一个离职派对,派对上第一夫人帕特·尼克松抢过话筒宣布托马斯与康奈尔订婚的消息。“终于,我挖掘到海伦·托马斯的新闻了!”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托马斯是87名记者团成员中三名女记者之一。但是水门事件爆发后,托马斯站到了尼克松的对立面。她独家采访到了司法部长约翰·米切尔的妻子玛莎·米切尔,后者在深夜给她打电话透露看到了尼克松竞选策略书,包括实施窃听的水门事件操作计划。当尼克松的撰稿人正在草拟辞职报告,打算次日宣布辞职时,她将这一事件披露出来。她承认自己虽然喜欢第一夫人帕特·尼克松,但对尼克松总统不太欣赏。
托马斯的犀利虽然让人难以招架,但她得到了总统们的谅解,赢得了同事和政府官员的尊敬和爱戴。在她75岁生日当天,克林顿总统送给她的生日礼物是15分钟专访。1998年,克林顿以她的名义设立“海伦·托马斯终身成就奖”,并在那年将第一届成就奖颁给了她。在她89岁生日那天,与其同一天生日的奥巴马总统给她送来了蛋糕。
异见引发的风波
或许是因为出身于一个黎巴嫩裔美国家庭,在中东问题和以色列问题上,托马斯与其他的新闻记者有着不同的观察和意见,常对政府的相关政策表示质疑,并引发争论。小布什的发言人托尼·斯诺曾回应她说:“谢谢你的真主党视角。”托马斯认为小布什政府对法律是最为漠视的。2003年,她向加州《和风日报》的记者透露正在写一篇“美国史上最糟糕的总统”的报道。被小布什知道后,托马斯就被白宫新闻发布会拒之门外了。其间她向小布什写信致歉,小布什也表示接受道歉,但她还是有3年未能参加白宫新闻发布会。2005年,当她再度被允许参加新闻发布会后,立即向小布什抛出了尖锐的问题:“您作出的入侵伊拉克的决定让数千名美国人和伊拉克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而入侵伊拉克的每一个理由都被证实是不成立的。请问您为什么要开战?他们并没有对你或对我们的国家做什么。”小布什回答:“他们的确做过。塔利班为基地组织提供庇护。基地组织就是在那里受训的。”她反驳道:“我说的是伊拉克。”
《华盛顿邮报》专栏作家卡特里娜·霍伊维尔在悼念托马斯的文章中指出,9·11之后,美国被国家安全问题的大雾所笼罩,华盛顿的许多媒体和记者们畏首畏尾,不敢提出异议,生怕被人认为他们不爱国,尽职地响应政府发起的战争。托马斯是当时少数的异类,曾公开批评她的媒体同行们从来不向小布什提出尖锐深刻的问题。她曾说过:“我根本不信会有一个政府不想管理、掌控,或者策划新闻。白宫总是想把总统最好的一面展现出来。这再自然不过,任何一个政府都希望记者把他发布的新闻当作福音,不加任何质疑。”“政府可以宣传它的立场,而记者的职责是挖掘真相。”
2000年由于合众国际社被收购,托马斯离开了这家工作了57年的媒体,成为赫斯特新闻社驻华盛顿的专栏作家。不久,她又回到了白宫新闻发布会现场,不过她的座位在后排,直到2006年才再度回到前排。2010年5月,犹太学者、独立电影制片人戴维·内塞诺夫问托马斯怎样评论以色列,她回答:“让他们滚出巴勒斯坦。记住,巴勒斯坦人的土地被侵占了。这是他们的土地。”在被问及犹太人应该回到哪里时,她说道:“他们应该回家,波兰、德国、美国和其他任何地方。”此言论一出,各种批评接踵而至。白宫发言人罗伯特·吉布斯谴责她的言论具有“攻击性,应受到谴责”,白宫记者协会也难得发出警告,称她的言论“是站不住脚的”。最后,托马斯不得不从赫斯特新闻社辞职。2011年1月,记者协会宣布取消海伦·托马斯终身成就奖。她漫长的职业生涯由此蒙上一层阴影。由于她的反犹言论,在她逝世后,哈马斯组织哈桑旅在网上对其表示哀悼。
在托马斯离世后,许多媒体和记者纷纷撰文对托马斯在新闻事业上的贡献予以赞扬,也有一些批评人士对她的所作所为表示质疑。《洛杉矶时报》专栏作家乔治·戈德堡认为,托马斯是个左翼人士,她的反以色列立场不能归结于她的黎巴嫩裔家庭血统;在水门事件中,她从精神不太稳定的玛莎·米切尔那里获得独家信息,这有违职业道德。他引用一个评论家的话说,托马斯获得多个奖项,但没有一个奖项提到她对新闻以及女性保护做出了什么贡献。记者安德鲁·弗格森说:“人人都钦佩海伦,虽然没有人能告诉你为什么。”
托马斯自称是个自由主义者,她把大部分的时间都交给了工作,很少关注个人生活。直到51岁才结婚,丈夫在结婚4年后患上老年痴呆症,1982年去世,没有子女。在工作上她有着无穷的动力,她每天早上6点之前就会到达白宫的办公室,以至于老布什总统也会忍不住来偷偷试探她是否真的这么勤恳。她曾陪同9位总统出国访问,即使到了七八十岁,她也比那些年轻的记者们更能适应前往世界各地出差的状况。她在白宫工作了近50年,一直坚守的是这样一份信念:“我们的职责不是去敬仰一个领导人多么德高望重,而是不时地把他们搁到聚光灯下,看看他们是否有负民众信赖。”
看故事网更新了最新的故事:“折磨”美国总统的女记者
更多故事文章请登录看看米:http://gs.kankanm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