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张借条与收条,垒起一座信义丰碑

编辑:看故事网来源:gs.kankanmi.com点击:评论

 天降噩运,儿子去世留下巨额债务

  2013年12月初的一天,晚稻早已收割完毕,清晨的田野里覆盖着一层白茫茫的浓霜。一位农村老人来到她家的猪圈,用三轮车把10桶猪粪拉到自己田边,再挑到田里。无论是下雪还是下雨,老人都舍不得把猪粪倒掉。

  她乐呵呵地说:“猪粪拉到田里,明年种稻谷可以省去买化肥的钱。”这位既养猪又种稻谷的老人叫张凤英,已经67岁。这把年纪本应安享晚年,她为何却如此劳累?

  张凤英人生的辛酸要从1990年说起。那年6月,她的丈夫患肝癌去世。擦干泪水后,张凤英独自撑起苦难的家。儿子严平迪为了替母亲分忧,借钱开了家小服装厂,常年在石家庄等地做服装生意。那几年,因为生产的服装没能紧跟潮流而亏了钱,儿子的精神备受折磨。然而让张凤英没想到的是,刚刚从丧夫之痛中走出来的她,又将面临噩运。

  1995年5月的一天,严平迪回家时,张凤英发现他人很消瘦,肚子却胀鼓鼓的。她一看不对劲,催促儿子赶紧去医院检查。医院的一纸诊断书,让母子俩犹如遭到雷击:严平迪竞患了白血病!

  在医院治疗3个月。后,医生无奈地劝张凤英说: “你儿子这病已到晚期,再治疗也没什么意义。”张风英流着泪水,伤心地带儿子回了家。一年半后,在张凤英声嘶力竭的痛哭声中,儿子永远地离开了她,年仅32岁。

  儿子去世后,留下了40多张借条,其中数额最大的4万元,最少的2000元,主要是办厂亏损和治病欠下的,总额达25万元,这些钱大都是向亲友、邻居借的。之后,不断有债主上门要债,有的还上诉至法院。

  “那段时间,家里天天有人来吵。”媳妇受不了债主的逼债,第二年带着5岁的孙女不辞而别。张凤英叹息一声,没有怨她,说:“媳妇年纪还轻,我不能耽误了她的前程,儿子的债务我来扛!”

  随后,她一个个上门核对,对债主说:“我虽不识字,但我认识我儿子的笔迹,只要是我儿子写的欠条,我都认,也一定会还,只是时间长短而已。请大家谅解。”望着张凤英坚毅的目光,债主们露出疑惑的神色,心里直犯嘀咕:你一个老太婆拿什么还债啊!但此后,再没一个人上门逼债。

  “儿子去世时,最牵挂的就是他欠的债,我当时就下决心要替他还。”张凤英说,“也有人悄悄告诉我,儿子没了,他欠下的债务可以不用还,法律上我也没这个义务。但做人要讲信用,那些借钱给我儿子的乡亲挣钱也不容易,不还钱,我心里一辈子都会不安。这也许是命吧,我认了。”

  含辛茹苦,农村大妈踏上漫漫还债路

  25万元巨债,还有约定的利息,对一个农村老太太来说,无异于天文数字。开始还债的那一年,张凤英已年过半百,她既没技术又没文化,体力精力也都有限,她要拿什么偿还儿子的债务呢?经过考虑,,张凤英决定通过种稻谷、养猪来还债。“只要尽心还,积少成多,总有一天能还清的!”张风英暗暗发誓。

  当时她家只有2亩承包田,张凤英就向村里有闲置农田的村民租田种粮。2000年上半年,她租种的水稻面积达21亩,成为村里最大的“种粮大户”。从此,张凤英很少休息,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尽早把儿子欠下的钱还清。一天十来个小时弯着腰在田里干活,这样的劳动强度很多年轻人都难以承受,张凤英却从没喊过一声苦。

  每年一到插秧季节,张凤英凌晨3点起床,匆匆扒上几口水泡饭,带着干粮就小跑到田头,一直忙到天黑。她开始插秧比其他村民要早一周,插完秧却要比别人晚20多天。

  邻居王仙红说起亲眼所见的一个场景便泪眼婆娑。有一天晚上,她远远地看见一个黑影在蠕动,腰几乎弯成了90度,走近一看,才发现原来是张凤英插了10多个小时的秧苗后,腰一下子竞直不起来了。王仙红连忙将她扶进屋里,帮她揉腰捶背……

  张凤英将收获的稻谷碾成米,然后卖米还债。这些年,村子里办厂、外出经商务工的人增多,闲置的田地越来越多,张凤英就向村民租田种稻谷。村民们体谅张凤英的难处,也敬佩她的为人,大都是象征性地收点租金,张凤英对此很是感激。2012年,张凤英的稻谷种植面积扩展到了30亩,年近七旬的她成了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除了种田,张凤英还养鸡鸭,每年总要养上100多只家禽,拿到市场上去卖。

  村主任傅正山感叹:“这30亩农田基本上是张凤英一人种,年轻人种两三亩地都嫌累,她这么大年纪了还种那么多,这辛苦钱赚得太不容易了。”一个人种这么多地,实在忙不过来,张凤英就压缩睡觉的时间,早起晚归,经常晚上只睡三四个小时。

  “我身体好,睡一会儿力气就又来了,慢慢做慢慢还吧!有时也会觉得很累,但想到还清一笔钱,就能拿回来一张欠条,心里就感觉没那么累了。”张凤英善良质朴的话语,把“诚信”两字演绎得淋漓尽致。

  仅种粮,赚不了多少钱。2005年开始,为了尽快还债,张凤英向亲友借钱硬是造了一个猪圈。当年8月,一批刚买来的小猪接二连三地发病死去,张凤英急得直跺脚。

  无奈之下,张凤英找到浦江县畜牧兽医局,兽医王潮迪立即放下手头的事,当天下午就赶来为老人查看原因。谁知张凤英坐上王潮迪的车后,竞一时间想不起来自己是哪个村的人了。车转来转去转了好几个地方,都没有找到猪圈,直到她在车上看到一个同村的村民,她的记忆才恢复。

  张凤英说:“那段时间为了观察猪的病情,深夜两三点都还在猪圈,实在太累了,没想到会出现短暂失忆。”

  望着疲惫不堪的张风英,兽医王潮迪的眼睛突然变得潮湿,他动情地说:“张大妈,您这么劳累挣钱,这是何苦呢?”当了解到她是为了偿还儿子的欠债才如此拼命时,王潮迪又吃惊又感动,当即决定,免费为张凤英的病猪“出诊”,与张凤英结对子指导她养猪。

  为了能喂养好上百头猪,张凤英干脆在猪圈旁搭了个小床,一睡就是七八年。

  每天不停地劳作,吃饭成了张凤英最容易忘记的事。“早上起来一干活就没时间吃了,忙了也就忘记了饿。”因此,她经常是下午一两点钟,早饭午饭一起吃,晚上八九点,或者更晚才吃晚饭。

  48张借条与收条,垒起一座信义丰碑

  提起张凤英替子还债,永丰村的傅继泉既感动又惭愧。他说,20年前,他和张凤英的儿子一起做服装生意,由于资金周转需要,严平迪向他借了3万元钱。严平迪去世后,他唯恐这3万元钱泡汤,于是起诉到法院。经法院调解:免除1万元,张凤英和她儿媳妇各还1万元。

  就是这1万元钱,张凤英还了10年。“她喂鸡卖鸭凑几百元,卖头猪凑几百元,最难的时候就拿大米来抵,一百斤、两三百斤……”傅继泉说,当年看张凤英年纪大了,儿媳妇也离家出走,他以为法院调解的钱肯定是拿不回来了。“可没想到张凤英不仅还清了自己的1万元,还用这次卖米的钱,把当年儿媳妇剩下的1万块钱也补上了。”

  那天,张凤英把厚厚的一沓现金交给他时,傅继泉哆嗦着嘴巴说不出话来,他决定不要张凤英的这1万元钱,因原先起诉法院的事他至今还后悔。可几经推让,他拗不过善良的老人,只得收下。“听说所有债务都快还完了,我既佩服她,又为她高兴。”傅继泉说着眼眶红了。

  村民钟芝珍,当年也借给张凤英儿子3万元。“她儿子去世后,我压根就没想过钱还能要回来,也没上门去要,哪知张凤英每年都会还上两三千块,我一直说你这么辛苦,钱不用还了,可她就是不依。”2014年12月3日下午,钟芝珍握着张凤英留有余温的最后一笔还款2000元现金,目送张凤英离开,望着老人佝偻的背影,她直抹眼泪。

  其间,有几个好心人对张凤英说,儿子都死了,子债不还,别人不会把你怎么样,而她却说:“借钱还债,天经地义,儿死债不烂,我赚来钱一定要还的!”刚开始,张凤英都按欠条上写的利息和本钱还,一笔从镇农村合作基金会借的2万元钱,经人转手后再借给她儿子,最后还本付息高达4万元。对有的债主本钱还不起,她就先还利息。村民很同情张凤英的处境,纷纷和她说,本钱还掉就好了,利息不必勉强。

  张凤英替子还债的精神深深感动着街坊邻居。2013年晚稻收割时,村民傅红伟听说张凤英老人的稻谷收割好后还没有运回家,二话不说借了邻居家的电动自行车,一个下午帮老人把5000多斤稻谷从田里运到了晒场上。做饲料生意的老板得知张凤英扩大养猪规模,主动把饲料赊给她,最多的时候饲料欠款达10万元,但他从不向老人催账,每次都是等张凤英卖了猪后,再还上饲料款。老板说:“张大娘儿子的债都还,说明她厚道、守信,我十分敬佩她,只要她有钱,我相信她肯定会还的。”

  每年收完稻子,张风英都是独自一人在路边翻晒,有时连晚上也睡在稻谷上。2014年张凤英30亩稻田种了单季稻,收割后她连续晒了40多天。为了看管放在村民屋檐下的3万多斤稻谷,张凤英在谷堆上睡了一个多月。“进入11月以来,晚上室外气温低,睡在稻谷上盖了被子还是感觉有点冷。”老人说,当她晚上席地而睡时,常常会思念儿子, “他很孝顺,要是不出事,我一定会过得很好。”正是这份想念,成了她坚持还债的动力。

  张凤英碾了2万多斤大米,因为年纪大了,没有太多的精力拿到集市上去卖。“米卖不掉,剩下的债务就还不了,自己要多欠一年的良心债。”张凤英叹息说,“许多人打电话来让我托运给他们,但是怎样把米从家里送到托运部又成了难题。”浦江电视台得知她的困难后,随即播报了这一消息,接着有网友在论坛上发帖。“老太卖米还债”的消息立即在网络上疯传开来。很多人纷纷赶往浦江张凤英家买米。

  2014年11月26日和27日,两天就卖出去几千斤。张凤英笑逐颜开。到12月底,她家中还剩8000多斤大米。“这8000多斤大米卖掉,估计儿子的债就可以还清了!”张凤英喜滋滋地说。

  一张张借条,陆续回到张凤英手中。而在这些借条和收条上,很多都注明了分次还的数目与日期。张凤英说,一张借条的钱一次性还不清,她就分次还。这些年,老人节衣缩食,把一分分、一元元艰辛攒起来的钱,每凑足一定数目就拿去还债。

  到2014年底,张凤英陆续收回45张借条,还掉了约24万元本金和利息。每当夜深人静,看着一张张收回来的借条摞得越来越厚,她心里感到很舒坦。老人没有把借条撕掉,而是精心收藏在一个小铁盒里。“舍不得撕啊,那上面有我儿子亲手写的字,他也只剩下这点东西了,就当留个纪念。”

  2015年春节刚过,张凤英家电话都快被打爆了,“都是来买米的,有杭州的,有义乌的,有永康的……这两天一天要接20多个电话,全都是来买米的,但米已经卖完了,真对不住大家。”张凤英布满沧桑的脸上露出了舒心的笑容,也闪着一丝尴尬。原来,12月底时她家里还存有8000多斤大米,这件事经过《金华日报》官方微信平台和金华新闻客户端的报道扩散后,热心的金华市民们纷纷表示想要购买,仅一周时间,几十个客户直接开车来到张凤英家,将她家中的8000多斤大米一抢而空。

  2015年3月,张凤英用卖米得来的钱,将儿子欠债的剩余部分全部还清,回收了最后的3张欠条。看着家中的一沓欠条,将近古稀之年的张凤英感到从未有过的轻松和自豪,她笑着说:“心中的一块石头终于放下了!”

  18年来,张凤英不仅还清了儿子所欠的25万元本金,还付了4万元利息,一共替儿子偿还了29万元债务。她的事迹也感动了无数的人,她先后被评为“浙江省道德模范”“最美浙江人物”,荣登“中国好人榜”。

  欠债还钱,天经地义,就是这朴素的信念,支撑着这位本该安享晚年的老人做了几乎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一个人的信念,究竟可以激发出他身上多大的潜能,实在难以估量。但愿大娘诚信的力量,能感染你我,感染每一个人。

故事大全

少儿故事 伊索寓言故事 中国寓言故事 格林童话故事 安徒生童话故事 中国童话故事 儿童睡前故事 一千零一夜故事 经典少儿故事 睡前故事视频 成语故事视频 幼儿故事视频 胎教故事视频 哲理故事 智慧故事 寓言故事 禅理故事 经典哲理故事 爱情故事 校园故事 初恋故事 网络爱情故事 伤感爱情故事 感人爱情故事 经典爱情故事 亲情故事 父爱故事 母爱故事 兄妹故事 经典亲情故事 名人故事 中国名人故事 外国名人故事 名人励志故事 经典名人故事 人生故事 职场故事 成败故事 经典人生故事 鬼故事 短篇鬼故事 校园鬼故事 搞笑鬼故事 长篇鬼故事 灵异鬼故事 真实鬼故事 经典鬼故事 民间故事 成语故事 对联故事 唐诗故事 中国民间故事 神话传说故事 外国民间故事 经典民间故事 现代故事 幽默故事 营销故事 考研故事 理财故事 英语故事 百姓故事 纪实故事 打工故事 法制故事 心理测试 经典现代故事 传奇故事 推理故事 侦探故事 玄幻故事 探险故事 经典传奇故事 历史故事 皇帝故事 将相故事 后宫故事 中国历史故事 世界历史故事 战争故事 经典历史故事 创业故事 大学生创业故事 名人创业故事 女性创业故事 80后创业故事 农村创业故事 经典创业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