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在33岁那年,生活轨迹有了变化。
事情源于北京一个青年报社招编辑部主任。偶然看到招聘启事的他,简直觉得这个职位就是为自己设置的,年龄,学历,能力,关键是自己拥有好几年编辑部主任的实战经验。
报名,资料审核,笔试,一切都很顺利。他和一个大学同学张分获笔试一、二名。
正当他们踌躇满志的时候,却得到一个意外的消息,原来此编辑部主任早已内定,且已经上班,招聘无非是走过场。他们被打蒙了。
回去吧,领导已经知道他有“外心”,不回吧,去哪儿呢?
情急之中,上海某报社一个启事映入了他们眼帘,不过,这次招的却是编辑。
当过编辑部主任,再从编辑干起,他有些纠结。
张说,上海地方大,发展空间也大,先去了再慢慢寻找发展机会吧。犹豫之中,他们报名了。
两天后,他居然接到上海报社老总的电话,说是报社就需要他这样的人才,让他尽快过去见一面。这个消息于他,真是柳暗花明。
很快,他和张都顺利地来到上海这家报社上班。可是,还没有来得及细细感受新单位的不同,原来的老总就调走了。因为他们的调动手续还没有办过来,一夜之间,他和张就成了报社的黑户,没有工资,没有岗位。办公室的人转达新来李总的话,说要观察一年。
回到简陋的出租屋,他和张像霜打的茄子,半天缓不过气来。张气愤地要去找李总骂娘,他劝住了。
张又说,那我们离开这里吧。他想了想,还是有些不甘心。他对张说,要走,也要干出点成绩再走,就这样灰溜溜地走了,太没有面子了。
一切从零开始。不让当编辑,自己写文章总可以吧。一份报纸要生存,优质的稿源总是不会拒绝的吧。
从此,他和张就不辞辛苦地跑新闻,写新闻,投稿。拥挤的交通,高昂的房租,本地人的不屑,朝不保夕的一日三餐。
那段时间,真是他人生中最不堪回首的一段历程。一边是独自打拼的艰难困苦,一边是远离亲人的孤独寂寞。要不是骨子里那份不服输的血性支撑,他真想夜晚倒下就一直睡个不醒。
那天,他和往常一样,饭后独自散步。鬼使神差的,他不知怎么竟然来到了报社的编辑部。编辑部在街边的一楼,他见里面的灯亮着,就信步走了进去。
编辑部主任正在那里审核第二天报纸的最后一次校对稿。无意之间,他的眼睛瞟向了报纸。仅仅一眼,他就发现报纸存在一处常识性的失误。他马上指了出来。
编辑部主任说,你是谁?你凭什么在这里瞎说?我是主任,我说是对的就是对的。
他意识到自己的冒失,但凭着一个新闻人的职业素养,他还是据理力争。他说,我是谁不重要,我是为你好,这是简单的常识问题,要是这样发稿了,你的饭碗失掉是小事,报社的声誉受损才是大事。
编辑部主任听了这话,恼羞成怒了,大声地说,我失掉饭碗是我的事,你算什么东西,配在这里教训我!
“就按这个人说的做。”主任的话还没有说完,门外响起了一个女声。
他不知道这个人是谁,反正问题解决了,他转身就走了。
第二天,事情却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原来,昨晚说话的人,就是他一直想见却见不到的李总。
李总问他昨天晚上为什么要那么坚持?他说:没有想别的,只是觉得不说出来,作为一个新闻人,心里不安。
李总微笑地点了点头,说:我欣赏你,因为你在最被人看轻的时候,仍然坚守新闻人的职业道德。
两个星期后,他和张的调动手续都办过来了,而且,他被直接提拔为编辑部主任,张被任命为广告部主任。
即使身处黑暗的罅隙,即使没有人听到你的声音,也要坚守那些应该坚守的底线。那些逆境中的支撑,那些困苦中的坚守,正是生命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