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了,我也终于可以离开那个给我留下太多遗憾,有太多失望的学校了……
午休过后,爸妈都去上班了。又是一个孤单的下午,我躲进了房间里。打开了收音机,坐到了靠窗的椅子上,把头倚在窗沿上,朝窗外看去。窗外的一切,在这盛夏毒辣的阳光照射下,还是那样的死气沉沉。已经记不住放假以来是第几次看着这同样的景色了。我把目光朝远方望去,思绪也随那时有时无的热风飘去。
初中三年了,现在毕业了,可这三年来我获得了什么,又失去了多少?有过多少愉快,又留下了多少遗憾?还剩下什么呢?才发现自己早已“遍体鳞伤”了……
初一
初一,这三年中唯一让我觉得值得回忆的一年。记得刚进教室的时候,对周围的一切充满了好奇,但看着那一张张陌生的面孔,心里又有一丝丝的恐惧。原以为我还会像小学那样,学习生活中不会有太多的小插曲。可是我却和一群人交上了朋友,而他们也改变了我。
因为座位的原因使我首先认识了X和G,两个男生。X可爱,G算得上是有点帅气吧。他们两个人是小学五年了的好朋友,恰好X又安排坐在G的前面,而我则坐G的后面,没多久就熟悉了起来,不知道什么原因,跟他挺聊得来。(或许是因为我小时候玩伴都是男孩子的原因吧,其实从小学起,我跟我旁边的人都挺好。只是这旁边以外的人就很少说话了。)而他也都对我很好。但是因为和X的座位还隔着一块桌子,所以跟他说话会比较少。而且似乎有点怕他,不过一直没多大在乎这些。没过多久,就跟他们很好了。忽然有一天G对着我说:
“做我妹妹吧。”我愣了一下。
“不要!为什么不是你做我的弟弟呢?”我笑笑说。
“不要紧啦,做我妹妹吧!”
我笑着摇了摇头。
第2篇 没有主角的故事1000字不是时间没有等我,是你忘了带我走!
一
5月11日,灰蒙蒙的空中淋漓的雨,漫无目的地奔向四野,如避雨的人一样。此时,我不在雨中。
我的脾气,随着空气的湿度而逐渐膨胀,威信也在此时达到顶峰。我的眼神使他们畏惧。我用嗓子的疼痛换来了整节晚自习的安宁。昔日的同学,逐渐走向陌生。在他们忽略我感受的同时,我也学会了去无视他们的喜怒哀乐。也许,这就是在灵魂相融时,上帝给我们开的一个小小的玩笑。我不知道泪水是否是脆弱的化身。今天,我落了两次泪。当快乐降低到最小值时,周围的人都远离了我。我渐渐走向了沉默。
此时的我,心无家可归!
二
瑜的信如期而至。打开信纸,熟悉的香味,在我鼻间散开。只是味淡了许多,如我收信时的兴奋程度般,淡了。时间,冲淡了咖啡的味道。我不喜欢咖啡,这也许是宿命。瑜说,他是金牛座的。可我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星座,而且我也不想知道。我告诉他:“有些事,我们不必太清楚”。瑜是那种优秀得近乎完美的男生。可他的眼里,总有擦不掉的忧郁。他的忧郁,总像“非典”一样,轻而易举地传染给我。“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他常说。我捂住了耳朵,心痛随着时间一点点隐退。他说我的声音很美,美得几乎不真实,而我只能淡淡一笑。《约定》――我最爱的歌,是我为他唱的第一首,也是最后一首歌。他的眼神告诉我,他的内心在挣扎,我却无能为力。我的歌最终没有唱完,我说忘了歌词。他不再说话,只是抬头望着天空,仿佛那才是他精神的归宿。现在,我仍不了解他。终究高考吞噬了他的灵魂,淹没他整个人。“你我约定,难过的往事不许提,也说好永远都不让对方担心。。。。。。”,歌声就这样远了。
此时,年轻的心找不到依靠!
三
贮满我希望的1001只纸鹤,仍没能阻止母亲体内癌细胞的扩散。我绝不在父母面前流泪。哭,也只能让自己知道。我的眼泪正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干涸。父亲头上的白发的扩散速度是和母亲癌细胞的扩散速度成正比的。我看着眼前这个曾经年轻的男人,岁月赐予他的是沧桑。他的眼神变得迷茫。第三者终因母亲的病而选择了退出,我为她的良知而感动。爱,并没有错,而畸形的爱,不会有好结果。父亲在挣扎,在脱壳。他心中的伤,无法愈合。而她呢?我的怜悯多于恨。她说:“算了!”,可她的眼泪,骗不了我。我无奈地摇了摇头。
天,又下起了雨。是为谁悲伤落泪呢?
明天一定会晴,因为我闻到了阳光的味道!
后记
现实不是梦,梦远离了现实。故事仍在蔓延,有没有主角已不再重要。(没有主角的故事,仍是美的。)当把心中的话吐在纸上,心释然了。可以好好睡有觉了!怎么?天都亮了?!?
第3篇 没有疑问,便没有进步——读《问题篓子》有感350字疑问,是学术研究宝贵的精神。今天,我就读了一篇关于提问题的文章——《问题篓子》。
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在学习时,曾是大哲学家某穆尔的学生。授课期间,维特根斯坦是最令他头疼的学生。因为他有一个接一个问不完的问题。所以在学习时,大家都叫他“问题篓子”。
十年过去后,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界的名声远远超过了老师。
读了之后,我感受特别深刻。是什么让维特根斯坦成为一个哲学家?是问题。如果当初他不提那么多问题,也不会成为一个哲学家。父母经常对我说:“不懂要去问老师。多问问总有好处。”是啊,你如果去问一些你所不知道的问题,还能学到一些知识。肯问人者才聪明,不懂装懂最愚蠢。
在生活中,老师为什么要给我们做质疑?就是要我们学到更多的知识。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提出问题。学问学问就要问,耻于问人无长进。边学边问知识多,问遍万家成学问。请同学们不要做一个不懂装懂,永远饭桶的人,要不懂就问。
第4篇 爱国主义故事演讲稿1500字爱国主义故事演讲稿
我真诚地邀请你先看看这几段真实的故事。
看完了,我想问你两个问题,一个是:新世纪第一个国庆节即将来临,在没看这录像之前,你心情如何,感想如何?会心潮澎湃、激情满怀吗?第二个问题是:在此之前提到爱国,你是否以为它是大道理、它离我们较远?
看过录像片之后,我想,你不用告诉我答案了。因为我相信,凡是有良知的人,不会忘记这些战士对祖国对人民的赤胆忠诚,不会忘记他们精神的伟大和品质的高尚。从此,凡提到"爱国"两个字,凡是国庆节或是"八一"建军节,你难道还会忘记这样的镜头吗?--风沙中巡逻的18岁的小战士,嘴里灌满了沙子,由于缺水,不能用水漱口,只得用手指一点一点地抠;由于缺水,用过的碗,只得用脚下的细沙子"刷"……还有在海拔4千米以上的西藏边防某地,一次,风雪围困了巡逻的边防战士,排长高士诚把个人的食品全分给了其他的战士们。5天后,人们发现了他的遗体,解剖时发现,他的胃里竟全是草!……
我们学校有许多学生和老师也都看了它,冰大坂上那沉重的喘息,青藏公路边那林立的墓碑……哪一样不让师生们泪水盈盈、唏嘘赞叹、感慨万千!我想说,爱国真的离我们很近,我们不是每天都在亲眼观看祖国的日新月异的变化吗?我们不是每天都在亲手参与祖国的突飞猛进的建设吗?但是,千万别忘了祖国还有一大辉煌成就--精神成就、思想成就,这一辉煌的成就在战士们的身上体现得最集中,表现得最真实。
让我再为大家讲个故事吧。
甲午战争失败后,1895年3月14日,李鸿章由他儿子李经方和美国顾问科士达(J.W.Foster)等人随同,前往日本马关(今下关)议和。谈判过程中,李鸿章乞求为清朝"稍留体面",而伊滕博文和陆奥宗光动不动就以再次发动战争来要挟李鸿章,并且肆意勒索。24日,暴徒小山丰太郎还把李鸿章看作是他们勒索的重要障碍,在他回旅馆的途中,竟开枪射击李鸿章,打伤了他的左眼下角。按照国际惯例,日本当局对作为外交代表的李鸿章受到伤害,负有严重责任。一些国家纷纷谴责日本政府。日本统治者很担心由此横生枝节,而使日本对中国的勒索"将陷于不得不大为让步"。然而,李鸿章等人却依旧卑躬屈节。据陆奥宗光回忆,当他来到李鸿章病榻前探望时,看到李鸿章尽管包扎伤口的纱布蒙住了一只眼睛,还眯起另一只眼睛,流露出十分高兴的神情与他攀谈,一再感谢日本方面的"厚待",像一条狗一样,乞求尽早举行条约谈判。
李鸿章的故事过去一百多年了,让我们再稍微熟悉一下刚刚过去的九十年代的日本杂志。1990年1月,日本一家月刊登载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做《90年代日本生存之路》,文章说:90年代将决定日本今后的生存道路,对日本来说是一个不亚于明治维新或战败那样的重要年代。"日本摆脱困境,谋求霸权的出路在于:确立输出日本文化。以往的历史证明,一个国家要谋求世界霸权,必须拥有军事、经济、金融和文化四个方面的优势。如今,日本已基本拥有经济、金融方面的优势,而且,只要日本愿意,谋求军事优势也不困难。因此,在上述四个要素中,对日本来说,关键是'文化'。换言之,即价值观念或生活方式。一旦某种价值观或生活方式在世界普及,成为世人所羡慕的文化,那它就具有不可估量的力量。总之,必须用某种方式在世界范围内树立起令人羡慕的'日本哲学'。这是九十年代日本的重要课题。"
第5篇 现代文阅读题(主观题)解题思路及解题技巧500字现代文阅读题(主观题)一直是高考语文试题中的必考内容,同时,也一直是学生感到最没有把握的考试内容。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的阅读能力普遍较弱,不知这样的题该怎样入手。而且,尽管介绍现代文阅读题(主观题)的资料很多,但大多是从考点要求的角度阐述的,很少有从学生临场应考的实用角度来阐述,所以,学生并没有从这些资料中获得快速有效的解题经验,反而养成了对现代文阅读题(主观题)畏惧心理。这显然是不利于学生发挥出真实水平的。
故而,我们有意收集学生的临场应考经验,结合现代文阅读题(主观题)的命题要求,总结出以下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技巧,以使学生在面对此类题目时有规律可循、有方法能做。
一、解题思路:
我们发现,几乎所有的文学作品阅读题题目,都可以用同一种解题思路来解答。这种思路可以表述为四个步骤:
①理解题目要求:
应该让学生很清楚地知道,一道题目中往往含有解题范围、所提问题、答题要求等信息。答什么和怎么答,命题人的思路早已在题目中写明了。
例如:2003年试题(《乡土情结》)的第20小题,“作者在第三段中所描写的少年离家的情况有哪几种?请概括说明。”稍作分析就能明白:题目中的“第三段”就是解题范围,“所描写的少年离家的情况有哪几种?”就是所提问题,“请概括说明”就是答题要求。如果学生能明了题目就是要告诉他这三个信息,他就应该懂得:这个题要到第三段去找答案,答案是关于少年离家的情况有哪几种的,而且,原文中的语句不能直接引用,需要概括。
②确定解题范围:
有的题目解题范围是很明确的,如2003年试题的第20小题、第21小题。但也有的题目的解题范围是不够清楚的,如2003年试题的第19小题“从文中看,乡土都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那么,就应该从题目所指的相关的原文内容去找,所以,‘童年的烙印’所在的段落就是首选的解题范围。
另外,有时也需要思考:为什么有的题目的解题范围很明确,而有的却不清楚呢?这不清楚中是否暗示着什么。如1998年试题(《报秋》)第27题,“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写到看见玉簪花开,‘先是一惊,随即怅然’。(1)作者为什么吃惊?(2)联系全文看,作者为什么怅然?”,很显然,(1)题上面的提示语中已点到了“在第一自然段中”,那毫无疑问答案应该在第一自然段中找;但(2)题中却多出了“联系全文看”五个字,似乎使解题范围不清楚了。其实,这五个字是很关键的,它们清楚地暗示了这样一个信息,即此题答案不在第一自然段中,要到别处去找。果然,(2)题的答案在第六段中。当年的一些学生就是因为忽视了这五个字暗示的信息,结果苦思冥想,仍误答错答的。
③筛选有效信息:
解题范围中往往有不少相关信息,这就要学生结合题目仔细筛选。这是一个细心活,没什么技巧可言。
④归纳答题要点:
这需要简单地打一下草稿,确保正式誊写时无误。
二、解题技巧:
①分数和答题要点有对应关系:
以往学生答题常常答很多,以保证答题要点在他的答案中。事实上,这是一个效率很低的做法。只要明白了分数和答题要点的对应关系,就用不着那么烦琐了。这,一点都不难。就是“一个答题要点大约对应两分”(这是一个通常的关系,也有例外的)如,2003年试题的第20小题是4分,所以它的答题要点就是两个。
②利用多选题提供的信息解读材料和答题:
这是学生普遍已经采用的一个技巧。材料有时有一定的难度,用这个办法常常能使看不懂的内容看懂、做不到的题能做。
③利用标题、文下注释等信息解题:
1991年试题(《世间最美的坟墓》)的34小题,“作者为什么说‘特殊的日子’?”的答案就是用副标题“记1928年的一次俄国旅行”和文下注释的“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推断出来的。(即列夫·托尔斯泰诞辰一百周年)
④利用前后照应的语句解题:
1996年试题(《贝多芬之谜》)的24小题“第二段中提到的‘某些与他同时的伟人’,所指的一类人是”。就是利用了下文中照应的语句“只追求乐式的音乐家”来回答的。
总结出上述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技巧,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贴近学生的实际了,这也使我们更深刻地体会到,教书要多在学生的学法上研究,他们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