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名人效应,好多人马上一副痛心疾首的表情,然后就开始逐项列举名人效应弊端的一二三四,但我却不这样认为。在我看来,名人效应并不见得是件坏事,名人具有不一般的声名效应是一件很正常而且合理的事情,只要人们利用得好,它绝对是有百益而无一害。
我想先讲一个大家可能都很熟悉的故事。据说美国有位出版商,手头上积压了一批滞销书,久久不能脱手,眼看要蚀本,情急之下想出了一个非常妙的主意:给总统送去一本样书,并三番五次地征求他的意见。总统当然很忙,根本就不愿与他多纠缠,便随便说了一句:“这书不错。”于是这位出版商便大做文章,打出了“总统喜爱的书”的广告,这些书自然很快就被一抢而空。不久,这位出版商又有书卖不出去,于是又送了一本给总统。总统上了一回当,便想奚落他,就说道:“这本书糟透了。”出版商脑子一转,又打出?quot;总统讨厌的书“的旗号,结果又有不少人出于好奇争相购买。第三次,出版商又将书送给总统,总统接受了前两次教训,没作任何答复。聪明的出版商却大做广告”现有令总统难以下结论的书,欲购从速。“书居然又被一抢而空。总统被搞得哭笑不得,而这位商人则大发其财,大出风头。
这则小笑话和我国古代伯乐相马的寓言颇有异曲同工之妙。据说有个人想卖一匹骏马,可人都不识,于是恳请伯乐前去小视一番。不过一天,马价就翻了十倍。这恐怕是我国最早的请名人作广告的实例了。试想没有伯乐的推荐,这匹马再好,也没有什么人真正赏识它,它最终的下场就是同一般劣马为伍,浑浑噩噩终老农场。那位出版商和卖马人可谓善于借势均力敌之人,《荀子·劝学篇》写道:“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其实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名人之所以能成为名人,除了一些人是由于先天的因素(比如美貌),更多的是离不开个人后天的努力,他/她的成名很大程度上也是对其付出努力的肯定。而且在此过程中,社会造就的因素也不可少,所以名人通常具有较强的感召力。既然名人是众人关注的对象,他/她往往有着一呼百应的作用。
在我看来,名人效应其实就是现代公共关系心理的一种表现,利用名人效应造势的现象在当今社会中已经屡见不鲜。各行业的专家权威或是社会公众人物,他们与消费者有着直接的接触,如果通过他人在社会上的特殊地位,现身廉洁,对产品进行较为客观公允评价,不做夸大和吹嘘,公众从感情上更容易愿意接受。在生活中名人能引领时尚的情形已经屡见不鲜。
有人将现在的经济形容为“注意力经济”,尽管这种看法稍微有些信偏颇,但毫无疑问,它还是很形象地揭示了今天我们所面临的现实。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不可能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太多的事情;当然,名人的消息除外。不管你承认不承认,当今社会“名”已经成为一种资源。在经济领域里,只要加以良好的商业运作,良好的声名作为一种可贵的资源便能直接转化为财富,促进企业的发展。以名人效应公关促销,乃是现代商战的常用谋略,精明的经营者在公关促销中不但注重借用名人,更为注重运用自己的头脑和智慧,二者的巧妙结全,方能形成夺目之势。比如“李宁”牌运动服为什么在市场上卖得那么火?这中间“李宁”的名字起了很大的作用,这是勿庸置疑的。名人们良好的名声犹如一注强有力的兴奋剂,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名人效应不仅在市场经济领域内发挥着不可低估的推动作用,而且在更广阔的天地中同样也大有作为。往大处讲,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名人效应在社会公益事业中往往扮演着极为重要性的角色,它直接为我们树立了好的示范作用。往小处讲,名人效应也程度不一地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旅游景点便是与名人效应紧密相连的一个例子。古人常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其实,哪里有什么“仙”、有什么“龙”?它无非是说自然景观需要人文景观的借助和衬托,然后才能相得益彰,而这个人文景观历来是与不同时代的名人效应结合在一起的。我们在这些地方流连忘返多多少少不正是因为名人效应使然吗?成都西南郊的浣花溪,原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但自从唐代诗人杜甫流寓于此写了不少传诵千古的名篇杰作之后,人们便在这里建立了杜甫草堂,从此吸引许多中外游客,人们常常来此凭吊诗人,这里也顺理成章地成为旅游胜地,带动了成都市的繁荣。再比如绍兴的妩媚秀丽的景色固然可以倾倒古今中外的游客,但试想一不,如果这里没了沈园中陆游与唐婉儿令人肝肠寸断的题诗壁,没有了鲁迅生活玩耍过的三味书屋、百草园、咸亨酒店这些绝对是属于名人效应的东西,绍兴名城还成之为绍兴名城吗?我想答案肯定是很明显的。
当然,我们并不否认,在各种名人效应的现象中,也有不少问题,像言语不实,金钱导向等等的问题,但我深信,只要名人自珍自重,将其名声在正当的领域合理运用,再加上众多百姓和媒体的监督,这些不好的现象一定会有所必观的。那些种种“借名”招摇的失实宣传或者不好的言行,会很容易诱发公众不信任心态,最终损害的还是名人自身。
一言以蔽之,名人效应是一种难得的财富和资本,我们应加以引导和良好地利用,因为名人毕竟不多,名人效应本身无可厚非。
第2篇 只恋回忆,无可厚非550字不知道从何时开始,我这个人开始恋旧了。翻出以前的东西,看来看去,左翻右翻。刚开始觉得自己也可能是因为现在太平淡了,想起以前的快乐?但是从前我的感觉依旧是:平淡。但是后来想想还是只有两个字可以说明:恋旧。恋旧到底是怎样?我自己也在思考。
有时候望着什么地方都能够发呆,呆坐在那里这里的,都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突然脑海里闪现的都是过往的经历,有时候觉得自己真傻,傻到这种地步。
我很不喜欢自己恋旧,原因很简单,虽然有快乐,但是有些确实不可磨灭的伤痕。
每次想起她,雅,的时候,心里面就堵堵的,不知道被塞了什么东西,连喉咙都感觉沙哑了起来,眼睛中有种热的非固体在滚动着。但是我不会让它流下了,因为,因为眼泪是越流越多的,反而更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干脆就对自己狠一点,有何尝不是对自己好一点。呵,对自己是矛盾的。
我还记得我知道雅走了的那天是三月十六号,谁知道她早在半个月前就已经走了?三月八号那天和班主任还谈到了她,没想到真的。我真的没想到就这么悄无声息的离开。
她最大的愿望:能和我说声再见。
我最大的愿望:能和她说声,我会努力,见你去的时候不会太丢脸。
我心情不好找人倾诉时,有人说我干脆陪她一起走算了,免得在这边这么伤感。我只是呵呵笑了,并没告诉这人,我要努力,为她也好,为我也罢,努力是我现在唯一能做的事情。
翻着她留下的小册子,我不禁开始思考,我的方向到底在哪里?左边?
第3篇 日本厚脸无耻vs中国的怒吼!!750字1945年9月3日抗日战争落下序幕,让我惊讶的是,抗日结果竟是以日本无条件投降告终。无条件投降,日本作为一个战败国,作为一个失败的入侵者,又作为一个屠杀我中华无数儿女的屠夫,最后的结果竟只是无条件投降。
无论怎样的战争,战败的国家都要向战胜国割地赔款,更何况日本的罪行又罄竹难书,又是一个落败的入侵者,结果竟只是无条件投降。
南京大屠杀,沈阳大屠杀,济南惨案,十八秋鲁西霍乱作战,死伤的中华儿女何下百万,日寇所做的恶行又何止百件?
无论怎样这毕竟也成为了历史,但更显出日本的毫无廉耻之心的地方在于它们篡改本国的教科书,撇开了自己的罪行,还贼喊捉贼似的,将罪行反归于中国,表现得自己像是受侵者一样无辜。真实的历史是不会改变,日本人能改变本国的教科书,却不可能改变全中国,全世界的教科书,更不可能改变真实的历史。
人与人有很大的差别。虽然德国,意大利与日本同为法西斯同盟,但它们的差距在于德国,意大利在赔款还地,承认错误,日本在乱改历史,强加给它国罪名,以不正当,厚皮无耻的手段
如今,日本不仅不道歉,反而大有侵占我国领土钓鱼岛之势。他们想以购买的方式强占钓鱼岛,日本的背后有强大的美国撑腰,但我们有正义有真理,无论多大的压力,只要中国一天不亡,中华儿女一天不死绝,属于我中华的领土就不会落入他国之手。对于丧心病狂入侵者没有理由,没有条理可讲,只能打,只有打才能显出中国的气势,才能证明,中国已不是曾经那个让人宰割的肉。
勿忘国耻,日本做的事,杀的人,总有一天,南京大屠杀的悲壮会在日本重演!为抗日死去的中华儿女的仇,由我们来报!!中国万岁!!!
赤胆忠心,忧国忧民,忠君报国,碧血丹心,为国捐躯,忠心耿耿,为国尽忠,殉节报国,战死沙场,血洒疆场,为国捐躯,光荣就义,为国殉节,名垂青史,勿忘国耻振兴中华万古流芳,以身许国舍身为国为国捐躯赤心报国碧血丹心忧国忧民浩气长存!中国万岁!!!
初一:西瓜云门
第4篇 他的圆滑无可厚非900字不圆滑他没法过活,这只是迫于无奈的一个选择而已。
对于坐在茶馆里的王利发,圆滑开始颇有争议。圆滑、世故,这些充斥贬义的辞藻在老舍笔下的时代似乎已经淡化了褒贬的界限——圆滑不是过错,而是迫于无奈做出的一个决定,理由其实仅仅是为了生存。
试想若生存在那个时代,不做到八面玲珑恐怕一天也混不下去。今天张三要来讨饭,明天弄堂里的伙计吵着涨工钱,还没怎么经营小茶馆,这巡警就悠过来随便找个什么理由逼钱,你能怎么办?还不是夹着尾巴、忍气吞声、笑脸相迎。若是不忍着,要跟谁去诉苦?聪明的,还不得假装恭敬递出你辛辛苦苦抠攒的一点钱,为了一时能风平浪静?
这样的圆滑也是种智慧,至少在我看来,这样的人是很值得欣赏的。无意间流露出对时代的不满仅是因为他人性里磨不灭的善良,不恣意表现只是因为他还顾着全局——他也有老婆孩子,有他刚起步的“事业”。所以,他没法做到和常四爷一样肆无忌惮地说着“这个动乱的时代要灭”云云的话语。这毕竟不是个个性化的社会,它乏着自由的言论空间。
这样说来,王利发离十恶不赦的卑微小人还相差甚远。相反,我欣赏他在那个时代隐忍的生活方式。他那样八面玲珑地向众人微笑,对再厌恶的人也毫不表现出个人真实情感,从某个方面来说这是人性善的一种表现,或者说,这是为人的智慧,处事的哲学。这样长期的隐忍是一个普通人能做到的么?为了他经营的茶馆,为了他的家人,为了他自己能顺利地生存,艰难地在这个特殊的社会立足,他不得不“圆滑”,他必须会“耍圆滑”。
字典里解释“圆滑形容人只顾各方面敷衍讨好,不负责任”。是么?
有时候总觉得,我们之所以以一种极端批判的态度去指责王利发之类的人,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仅是站在一种“看戏不怕台高”的角度。我们摒弃“圆滑”只是因为我们不需要。或许,当我们斥责“圆滑”的时候,真正自私的是我们自己。
当然,我们是可以足够个性地活在现代,这是我们的幸运。但我们没理由用同样的理论和所谓个性的“正直”去要求他们,因为活着的方式有很多种,我们活着“个性”,而他们活着“性命”。肆无忌惮的个性,在那个时代是无知,抑或是奢侈隐秘的追求。
所以,宽容地看待且原谅那个时代的卑躬屈膝。那不是人性的丑恶,他们要的,只是能足够卑微地,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