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还是不变?
站在这两者之间,我无从选择,我希望变,变走我所有的忧愁与烦恼。我希望不变,我和好朋友之间的感情永远不变。
什么是变?是从白变成黑?从无变成有?从好变成坏?
什么是不变?难道就是“山还是那座山,水还是那条水。”吗?
我无从回答。因为我也是一个不懂事的小孩,只有那些在尘事中摸爬滚打的人才有资格回答这个问题。我只知道从小学到初中我的同学都变了,不变的是我对友谊深深的依靠。
小时候的我们,纯洁得像一张每有墨迹的白纸。这时,我和她(XX)成为了好朋友。那时的她可爱、清纯,又很有“哥们儿”义气,不管有什么事,她都会出面帮着我。我和她牵着手一直到小学毕业。上初中后,我们又见面了,可她已经不再是她了,从一个可爱的小女生变成了一个小混混。飘扬着的红色的头发,偌大的墨镜遮住了她那双本来富有秀气的眼睛,鲜红的嘴唇配上极其成熟的衣服让我非常想吐。我对她打了一声招呼就匆匆忙忙地走了。我和她从一对最好的朋友变成了陌生人。
窗外的风景每时每刻都在变换着,可太阳、月亮、云每天都会出现在你的眼前。
上初中以来,ZZ就成了我最好的朋友。我们有着同样的爱好,一起疯狂地崇拜着周杰伦。不管有什么事,她都会为我两肋插刀。尽管我们平时总爱吵吵闹闹的,不过我们还是一对最要好的朋友。
第2篇 时间会变,只友情不变400字一切的改变都是因时间的改变,中考后的分离,分班后的分离,在以后就是高考的分离,友人都不在一起了各人走各人的路。
我向来是相信人和人是划阶层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阶层,而时间就是换阶层的钥匙,然而不同阶层的人必然是有间隔的。
虽然每个人都会坚信自己的友情永远不会变,但终究分离后的环境变化或多或少的让人以为自己没变,而是别人变了。
我才十八岁,我却觉得我经历了许许多多的分分离离,也许是时间开的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也许是每个人必经的人生路,但我讨厌这样的人生经历,我想一直和友人在一起,我下去能够我们属于这块十八岁的天空。
当啤酒广告中放着古巨基:时间会变,世界会变,一转眼沧海桑田,只友情不变的歌时。我疑惑,真的会那么简单吗?啤酒变质的那一天,是否预示着友情的变质哪?
我不知道我的想法是否消极,可我却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无声息的变化,即便我们每个人都深知;时间会变,友情也会变,即便我们每个人都不愿意承认,但我想不愿承认就是一个令人愉快的答案,抱有这种美好的愿望是时间永远无法改变的。
第3篇 学业变,感情不变400字选择不代表放弃。选择变的只是答案,而再怎么选择不变的是感情。
同学之间是最纯真的关系,没有隐瞒,只有信任。尽管我们有时吵吵闹闹,但不一会就和好如初了。虽然不久我们就有新的同学,但我们一起度过的岁月会永远记在我们的脑子里。那些令我头疼的同学,我希望你永远让我头疼。
当小学毕业典礼上,,我们和朋友相拥在一起,我们用眼泪祭奠我们六年的感情。我们多么希望我们再做三年的同学,可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虽然我们用眼睛看不到对方,但是我们能用心感受到对方的存在。希望多年之后,我们回望过去,我们都以对方为骄傲。
小升初的快乐,是离别,是幻想,是对未来的期望。我们的学业升高了,但我们的感情永远不变,谢谢你六年给我的帮助,也谢谢我们六年的合作,我们彼此明白幸福没有捷径只有经营。
我的同桌我们的理想,我想我们会永远记住,但我们理想实现时,我们会再一次相遇。
令我痴醉的小学已经过去,令我向往的初中已经来临。我的同学老师朋友我们的感情就算海枯也不会石烂,我们的感情永远不变。
安徽亳州涡阳县涡阳六中初三:李晓琪
第4篇 “变与不变”“商业之道”700字“热爱”的魔力
被誉为“钻石之王”的哈里·温斯顿,除了拥有精湛的技艺和高超的欣赏水平外,还是一位成功的商人。他创立的哈里·温斯顿公司,从一个小作坊发展成世界闻名的珠宝连锁店。在他的众多传奇中,有这样一则耐人寻味的小故事。
一次,温斯顿听说有个荷兰富商正在收集某种钻石,于是打电话给这位富商,说哈里·温斯顿公司刚好有这样的钻石,并邀请他来纽约面谈。
荷兰富商应邀飞到美国。双方见面后,温斯顿让公司的一名专家为富商介绍一颗昂贵的钻石。专家详细地讲解了钻石一流的质地、高科技的切割工艺以及各种珠宝鉴定指数……富商听了,只是点点头。等专家介绍结束后,他站起身说:“谢谢你,这确实是很棒的钻石,但不是我想要的。”一直坐在后排的温斯顿上前拦住富商:“让我再给您介绍一下这颗钻石,可以吗?”客人再次坐下。温斯顿从专家手里接过那颗钻石,他没有用任何术语,而是抒发了自己对这颗钻石的热爱:它在阳光下是多么璀璨夺目,它是多么晶莹剔透,它的美是多么令人怦然心动。寥寥数语就打动了荷兰富商,他马上说:“请把它卖给我。”
后来,一个助手问温斯顿:“为什么顾客已经拒绝了专家,可您几句话就让他改变了主意呢?”
温斯顿说:“那位专家是钻石界为数不多的几个权威之一,他对钻石的知识远胜于我,我为此付给他高额的薪水。但有种本事,他没有,我有。如果他能学会那本事,我会毫不犹豫地给他开双倍工资。”
“什么本事?”助手问。
“他了解自己卖的每颗钻石,而我热爱自己卖的每颗钻石。”
分析:说服别人接受一个计划、一种理论,也和推销钻石的道理相同。你本人要先热衷于这个计划,先坚信这个理论,才可能打动他人。发自内心的信心和情感,比学识和大道理更有感召力。
第5篇 变与不变150字变与不变
树上的叶子说:
“这来又变样儿了,
你看,
有的是抽心烂,有的是卷边焦!”
“可不是,”
答话的是我自己的心:
它也在冷酷的西风里褪色,凋零。
这时候连翩的明星爬上了树尖;
“看这儿,”
它们仿佛说:
“有没有改变?”
“看这儿,”
无形中又发动了一个声音,
“还不是一样鲜明?”
---插话的是我的魂灵。
第6篇 30年高考作文之“变”与“不变” 500字年年岁岁考相似,岁岁年年题不同。从1977年恢复全国高考开始,高考作文已走过了30年历程,30年的高考作文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在新一轮高中语文课程改革背景下,总结高考作文命题特点,把握其发展规律,反思其存在的问题,预测其前进方向,对作文教学评价及作文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一
回首30年高考作文,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年代高考作文的不同特点。
20世纪70年代,高考作文主要是命题作文和缩写、改写,关注意识形态,政治色彩浓烈,文体主要为记叙文。比如1977年命题作文“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1978年缩写《速度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
20世纪80年代,高考作文以材料作文为主,开始关注社会生活,强调作文与生活的联系,文体主要为议论文和记叙文。如1984年,要求考生谈对中学生作文的看法;1985年,要求考生写信呼吁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20世纪90年代,高考作文仍以材料作文为主,关注社会生活,同时注重考查考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文体主要为议论文。如1990年,就两位小姑娘对玫瑰花有刺的不同看法进行思考;1991年,就“近墨者黑”和“近墨者未必黑”展开辩论;1997年,就“乐于助人”和遇到别人碰上麻烦事时“悄悄走开”两个材料发表议论。90年代后期开始关注自我发展,如1998年的“坚韧——我追求的品格”“战胜脆弱”。
21世纪,高考作文以话题作文为主,多种命题形式并存,各种形式的作文相互渗透,作文命题形式趋向多元、交融。这一时期,“发展等级”概念出台,《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相继推行,高考分省自主命题的范围进一步扩大,高考作文文体开放,表达自由,更注重张扬学生的个性,更加关注人的发展,彰显人文精神,鼓励考生写出有创见、对问题有深层思考和辩证思考的作文;同时,寻求限制与非限制、开放与有序的和谐、感性与理性的交融、小我与大我的契合、言语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二
30年高考作文在变化中也有不变的东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关注社会热点。文章天下事,高考作文“与时俱进”的思想一直没变,一直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引导考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自我,思考社会矛盾,体验时代精神。而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热点:20世纪70年代以社会政治为热点;80年代以社会生活为热点;90年代开始关注自我发展;21世纪更加关注人的发展,倡导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高考作文命题表面上回避社会热点,暗地里迎合社会需要、关注社会热点。
第二,强调哲理思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重视哲理思辨可以说是高考作文命题的一个较为稳定的格局。关注理性和辩证性,作文命题所给的材料和话题需要考生对生活有更多的理性思考,要求考生掠去浮华,探求现象背后的实质,用辩证眼光去理解、分析和判断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像1986年的材料作文“树木·森林·气候”,1995年的材料作文“鸟的评说”,都要求考生正确、全面地分析材料,理性、辩证地看待问题。2005年全国卷的话题作文“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忘记和铭记”,话题本身就充满思辨色彩。2007年全国卷的漫画作文“摔了一跤”,也需要透过漫画表象,揭示理性内涵,写出深层意蕴。理性思辨能力的考查,符合高中阶段学生心理发展、思维发展的需要,也契合高中语文新课标中“培育科学理性精神”的写作教学目标。
第三,重视思想导向。作文即做人,高考作文对世界观、价值观的关注一直没有削弱,注重考查学生的思想修养。1979年的改写《第二次考试》,2001年的“诚信”,2002年的“心灵的选择”,2007年的“关于‘帮助’”,等等,触及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呼吁人间真情永驻。1981年的“读《毁树容易种树?品格”“战胜脆弱”,2003年的“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2004年的“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看到自己与看到别人”,2005年的“忘记与铭记”,等等,是对世界观的关注。
三
高考作文在“变”与“不变”中,也存在着一些明显的问题,突出的有下面几点。
第一,内容方面限制过多。历年的高考作文大都有明显的思想倾向,事先有价值取向问题,有较强的政治色彩、道德色彩,试图以此来检验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如2000年作文题“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而事实上“答案是唯一的”也是“答案是丰富多彩的”的答案之一,但考生敢写吗?不敢写。1997年的“‘乐于助人’与‘悄悄走开’”、1998年的“战胜脆弱”、2001年的“诚信”和2002年的“心灵的选择”,主题和立意限制性太强,都是别无选择的选择。2003年的“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是典型的崇尚理性,其主题先行的不当预设使几百万考生异口同声:为了有一个客观认识,必须排除感情因素,不能感情用事。2005年的“忘记与铭记”,2007年的“关于‘帮助’”等,自主立意的余地也非常有限。从这一层面看,多维是假象,单一是实质,潜规则是实质。还有相当多的道德的东西在难着考生,相当多的学生不敢换角度去写。高考作文考的是想象中的学生,不是真正的学生。我们的高考还没有给考生一个真正开放的空间。高考作文命题过分地限定了学生选择言说内容的权力,使学生失去了写作自由。
第二,语言表达重视不够。在一定程度上说,写作就是语言的艺术。高考作文对语言表达重视不够,特别是对规范化的语言表达重视不够。过分强调发展等级,容易导致考生为得高分而追求形式,忽视内容需要,忽视基本表达。一些考生基础的语言表达不过关,乱用标点,滥用修辞,重复?唆,繁简不当,语言幼稚,语体不合,语句不通,表达不畅,词不达意,东拉西扯,书写不规范,逻辑不严密;一些考生为了“文采”,刻意地用排比、类比开头,用排比段举例,拼凑一些华丽的语句;一些考生为了“个性”,不惜“钟情”网络用语、西洋词汇、文言古语。综合起来看,高考作文语言表述方面存在的弊病不可忽视。
第三,写作文体收放失度。近几年来,高考作文更多地提倡文体自选,在形式上给了考生更宽广自由的写作空间,有利于考生写作才情和个性魅力的充分展示。因此,近年来高考作文呈现出了考场作文少有的文体繁荣景象。但这却让不少考生误以为,越是另类的文体越能体现出创新的色彩,也就越容易得到高分。于是不考虑表达需要和自身实际,动起笔来常常避熟就生。于是,话剧、小品、日记、网络日志、就诊报告、文言文、会议纪要、导言、节目访谈、现场直播等外观别致而内容空泛的非常规文体层出不穷。一味另类,盲目破格,结果只能是弄巧成拙。
第四,为创新而创新。高考作文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魅力和写作才华,但一些考生为了赢得发展等级的加分,陷入了创新的误区,为创新而创新,为求异而求异,没有处理好感情真挚与思想健康、见解独特与内容合度、形式创新与文体明确、个性化表达与规范化表达、想象虚构与真人真事、自选文体与规定文体等各种关系。出现了不少“反常”而不“合道”的现象:立意刻意求新,牵强附会,故作惊人之语;内容胡编乱造,东拉西扯,缺乏生活底蕴和真情实感;语言过于花哨,矫揉造作,失去清新活泼之美。为了展示个性,甚至不惜投机取巧,弄虚作假,搬用他人的文章,等等。类似这样的作文,基础等级的要求都难以达到,更不要说新颖别致,体现出创新和个性了。
四
高考作文的“变”与“不变”及高考作文存在的问题,对高考作文改革和高中作文教学提出了新要求。纵观30年高考作文出题的特点,笔者认为在今后的高考命题及作文教学中,以下几个方面要特别注意。
第一,联系社会现实生活。高考作文命题应联系现实生活,联系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感悟生活。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让学生学会读报,坚持收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节目,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及时获取有价值的社会热点信息,从社会热点信息中选择积累写作材料。阅读教学也要注意和社会现实的关系,在课堂上引入时代活水。要根据需要组织学生围绕热点问题展开讨论。2007年全国卷I为漫画作文“摔了一跤”,有不少语文老师反映,好学生使不上劲,有能力发挥不出来,有差距体现不出来。平时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根本没有关注社会,没有思考生活,更不可能对社会的现状和未来有深层的认识,自然会在写作时惊慌失措,“使不上劲”。与此相反,有的语文老师在日常教学中就曾组织学生进行过相关问题的讨论。这与其说是巧合,不如说是平时注意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的结果。有了这样的日常关注,学生自然会在高考时左右逢源、思路畅通。
第二,提供开放的写作空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提出:“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高考作文应给学生更多想象的空间,更中性些,避免误导。应打破潜规则,增加思维张力,出项度更宽广一些的文题,最好不以观点命题,不出有明显思想倾向和价值取向的题。最好选正反两方面都有话可说的文题,若能多方面展开论述则更好。也可出一些突出地方特色的文题。尽量不要设置审题障碍,要尽可能使大多数考生都有话可说,让考生的实际水平得以发挥。近年来我们一些地方性考题可以说实现了高考题目的多样化和多项度的思维空间。如2007年江苏省的高考题“怀想天空”,2006年北京的高考题“北京的符号”,上海2003年以来的“杂”“忙”“我想握住你的手”等文题。日常教学应重视发展创造性思维。在具体操作中少一些限制,少一些僵化的指导,而给学生更多的自由写作空间。鼓励学生自主拟题。指导学生从立意、题材、结构、体裁、语言等不同角度展示创意,追求创意的多样化。督促学生养成个性化阅读的习惯,以个性化阅读促进个性化写作。激励学生尝试用新的形式、新的方法写创新文,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
第三,培育科学理性精神。培育科学理性精神是高中语文“表达与交流”方面的重要目标。恩格斯说过,一个没有理性思维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理性、思辨性恰恰是我们学生的弱项。青少年学生容易偏激,思考浅尝辄止,不善于作更深入细致的分析,或喜欢讲大道理,不善于从小的角度切入。从近几年高考作文命题的发展轨迹看,其突出特点是关注理性。要加强思维训练,培养科学认识观,尽可能让学生学会用全面的、辩证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平时应注重理性思辨能力的训练。可在写作教学中进行专题训练,让学生针对某一话题、某个观点或某则材料作思考辨析,也可以挑选优秀文章让学生学习借鉴,还可以结合阅读教学进行。同时,梳理和掌握政治课本中一些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有了理论的武装,有了辩证思维的深度,有了对人生深层次的内在反思,才能写出符合题意、深刻、有新意的作文。
第四,进行多种形式的训练。《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强调注重语文应用、审美和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2007年语文高考大纲将写作概括为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鲜明地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培养学生写作论述文、实用文的能力一向是高中作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在倡导个性化、人本化教育的今天,文学教育已在高中作文教学中拥有一席之地,文学作品写作与论述类、实用类文章写作在作文教学中并存已成为可能。高中作文教学应处理好自选文体与规定文体的关系,平时作文应对各种体裁都进行练习,练好基本文体,并针对学生的不同个性和兴趣,引导其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专长,实现写作的个性化。可以以论述类写作为基础,同时,让文学类写作、实用类写作与论述类写作并行发展;以话题作文为主,与材料作文、命题作文等多种作文形式共同训练。
第五,彰显语文学科特色。高考作文首先应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应让大多数考生甚至所有考生都有话说,应更多地关注文章的信、达、雅,引导学生表达得更充分、表达得生动而有活力。语文学科性质最突出的应是其交际工具性,培养学生有效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是作文教学最主要最直接的目标。提高书面语言表达能力,要从作文训练的自身规律入手,和课文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在课文教学中运用“表达阅读法”,引导学生从写作的角度思考问题,把课文学习和作文实践联系起来,把自己所想与课文作者所思进行比较,在对比反思中提升语言表达水平。要提高书面语言表达能力,还必须广泛地阅读,多读名家名著,在阅读中积累语言,积累文章结构模式,积累语感。要重视语言的锤炼,力求做到规范、准确、连贯、得体、生动。在日常的读写教学中,注意让学生作仿写练习,坚持练笔,养成修改文章的习惯,并在互评作文时了解他人作文中的毛病,并与之比较,使自己在以后的练习中不会再犯类似的错误。要使文章富有文采,就要使学生善于品味名家遣词造句之妙,感悟作家运用语言的规律和独到之处,同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注意选用生动的词语、灵活的句式,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恰当引用诗词名句,并注意渗透真挚的情感和鲜明的个性色彩。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注重理性思辨、文字之美的同时,必须倡导人文精神,体现人文关怀。文题上,应该以人为本,切合青少年的心理特点,重视体验与个性,体现选择性和多元性,引导学生对人的生命、人的生存、人的发展和人的价值进行深刻的思考,弘扬中外文化传统中的人文精神,培养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溯其源流,方能明其走向。反思30年高考作文之“变”与“不变”,可以使我们更理性地看待高考作文,更理性地认识语文教学问题,也可以使高考作文更理智,使我们的作文教学更适应学生发展之需和语文学科发展之需。纵观高考作文30年来的变迁,其变化趋势是:写作文体从封闭限制走向灵活开放;写作思路从单一集中走向多维多项;写作内容从聚焦政治走向关注社会生活,注重人的发展,追求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命题形式朝多元化方向发展,各命题形式之间出现了相互融合的趋势。高考作文题的变化,折射出了社会的沧桑巨变,浓缩着主流价值观的与时俱进。随着高中语文课程改革和高中语文教学评价体制改革的深入,我们有理由相信,高考作文题将更加多彩、更加科学,将朝着时代性、开放性、哲理性、言语性、人文性的方向不断发展完善。
第7篇 高考作文从“及格”变为“优秀”的幸与不幸500字第一位老师给36分,第二位老师给42分,第三位老师给38分,电脑判定37分——到江苏省高考语文阅卷组组长、南师大何永康教授手中,一下变成53分。
这篇农村孩子写的《怀想天空》,以陪父亲割麦为主线。复查阶段,何教授发现了这篇综合判定为37分的《怀想天空》。反复读了3遍,终于下决心给它54分。从阅卷程序上看,这属于“终审”,比原先的评价高了17分。作为从1977年恢复高考算起,何从事语文阅卷工作已经30年。今年,他的职责是在及格线附近的作文里“拾遗”,但是像这样的情况也是“万中无一”,无论如何,这位考生是幸运的。
在我看来,考生的幸运得益于何教授的严谨作风,要不是他反复“读了三遍”,会产生考生作文由及格变优秀的奇迹吗?考生的幸运还得益于何教授的职业良知,如果不是“下决心”给54分,考生美文能幸免遗珠之憾吗?考生的幸运更得益于何教授的学术胆识,从何教授“一篇质朴之作与一种作文导向”批改按语标题中,不难窥见其非凡的学术胆识。然而,在当今中国应试教育土壤的作文生态中,具备何教授严谨作风职业、良知学术和胆识者又有多少?不说绝无仅有也是风毛鳞角吧。儿子在本地某校就读,作文风格虽颇具何教授欣赏和倡导的“质朴”导向,然而每次得不到高分倒也罢了,教师有贬无褒的尖锐评语让其追求“质朴”的积极性受到极大挫伤,以至对作文无所适从厌恶畏惧。如果说高考作文机器是给考生戴上的一条沉重枷锁,我以为只是枷锁一节罢了,因为现下中小学生作文原本就是大家都戴着应试的枷锁在街舞。此正是我所谓的作文教育不幸之一。
然而,诚如何教授所言,这篇不幸之万幸作文的最初错判,并非阅卷老师责任心不强的恶意错判,而是眼光有问题。公允而论,眼光有问题也不能全怪老师,而是当下中国作文标准和作文教学有病,作文改革的小指挥棒斗不过高考的大指挥棒。不客气地说,现下高考试题把活的语文当尸体解剖又当尸体来考。老师教语文知识教僵了,教写古人教僵了,教议论文教僵了。僵化的语文知识教学,把学生思维弄僵了,岂能把作文写活?即便是被考生和教师奉为指挥棒的《考试大纲》在作文导向上也比较笼统,比如2006年的《语文高考大纲》,在文采上要求学生“语言生动”、“文句有意蕴”。于是催生市上一本卖得挺火的“高考作文宝典”如是给学生解读“有意蕴”:写作文时,不要说“我很悲伤”,要说“我心灵的天空一直下着雨”;不要说“女人和男人应有平等的社会地位”,要说“女人应是一株木棉,和橡树并立在一起”;不要说“没有钱”,要说“与孔方兄无缘”,说“‘老人头’不多”……
现下学生作文怪胎远不止这些。一个不争事实是,高考作文普遍存在“脱离现实”“辞藻华丽”这两种倾向,不少考生习惯于“回到古代,复述经典”。比如2004年,江苏省高考作文题是《山的沉稳,水的灵动》。结果试卷上“堆满了古代的山、涌动着古代的水”:一会儿是李清照的“水”,“到黄昏点点滴滴”;一会儿是李白的“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一会儿是苏东坡的“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用何教授的话说,“写来写去,就是没有自家的‘自来水’,没有家前屋后清澈的、或者被污染了的‘水’”。到了2005年,江苏省高考作文要求以“凤头·猪肚·豹尾”为话题,于是,成千上万的考生一齐追捧项羽——乌江自刎确实算是人生的“豹尾”。以至阅卷者很快产生了“审美疲劳”,一看到“项羽”就发“毛”。呼呼!作文作到这步田地我已无语,委实“如今只有而已而已”。
何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推荐它(改判高分作文)是一种导向。”所谓“导向”,除了盼着青年学生都能懂得感恩外,何永康也希望阅卷者和中学语文教师能包容并鼓励这份“来自现实生活的质朴”,因为在高考作文中,这已经是久违的文风。实际上,这篇被“打捞”出来的《怀想天空》,只是为久违的质朴文风开了一扇窗,却还不是评价当前优秀高考作文的唯一标准。但愿何教授开的这扇天窗能为中国作文教学带来一丝清新的空气,更能成为中国作文改革的一缕希望的曙光。
最后讲“简练沉思”。简练,就是要操练,但不必多,不要沉入题海。题目是要做的,但要紧的是有功,有效。“沉思”很重要。在做的过程中要善于思考、迁移,举一反三。
比如作文这一块,可以把历年考试的内容大致框架为“读书做人”四个字,下面再可以分为几大块,如关于读书与成才、关于人品与修养、关于社会与自然、关于思辨与想象等等。读书成才又可以再细分,如何看待理想,对待挫折,《我想握着你的手》、《必须跨过这个坎》其实就是这一类题目。所以在准备时还要把每一个问题与自己的生活学习思想实际联系起来,分门别类准备材料,思考观点,还可以与同学进行讨论。
其次,不妨看看历年来高考高分作文、满分作文,想想它得高分满分的原因何在,而自己作文的缺点是什么,特长在哪里,与那些文章对照一下,选几个题目进行热身赛,写出几篇样稿,最好再请有经验的老师批改一下。
好的作文里必须有“我”,为此考生们还必须有自己的拳头产品。现在当然不可能去博览群书,但至少要“熟读一本书,熟悉一个人”,以便在作文时,引用自由,如数家珍,以静待动,以不变应万变。
“简练”的目的是要考生不把时间编排得过满,“练”而不“简”,太满了,反而不能发挥应有的水平,不能腾出时间精力进行“沉思”。“沉思”太重要了,以上谈的所有内容最终靠深入的思考,才能决胜于考场。我建议,即使在最忙的时刻,也不要忘了稍稍翻翻报纸杂志,稍稍玩玩自己喜欢的运动,使自己的脑子处于“活水”状态,有利于临场发挥。
古人云:“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在实施这些措施时,还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有增有删,不能过分机械地套用。我相信,如果能切切实实地按照这五句话二十个字去做,那么学生们一定能在原有基础上更上一层楼的。
“热爱”的魔力
被誉为“钻石之王”的哈里·温斯顿,除了拥有精湛的技艺和高超的欣赏水平外,还是一位成功的商人。他创立的哈里·温斯顿公司,从一个小作坊发展成世界闻名的珠宝连锁店。在他的众多传奇中,有这样一则耐人寻味的小故事。
一次,温斯顿听说有个荷兰富商正在收集某种钻石,于是打电话给这位富商,说哈里·温斯顿公司刚好有这样的钻石,并邀请他来纽约面谈。
荷兰富商应邀飞到美国。双方见面后,温斯顿让公司的一名专家为富商介绍一颗昂贵的钻石。专家详细地讲解了钻石一流的质地、高科技的切割工艺以及各种珠宝鉴定指数……富商听了,只是点点头。等专家介绍结束后,他站起身说:“谢谢你,这确实是很棒的钻石,但不是我想要的。”一直坐在后排的温斯顿上前拦住富商:“让我再给您介绍一下这颗钻石,可以吗?”客人再次坐下。温斯顿从专家手里接过那颗钻石,他没有用任何术语,而是抒发了自己对这颗钻石的热爱:它在阳光下是多么璀璨夺目,它是多么晶莹剔透,它的美是多么令人怦然心动。寥寥数语就打动了荷兰富商,他马上说:“请把它卖给我。”
后来,一个助手问温斯顿:“为什么顾客已经拒绝了专家,可您几句话就让他改变了主意呢?”
温斯顿说:“那位专家是钻石界为数不多的几个权威之一,他对钻石的知识远胜于我,我为此付给他高额的薪水。但有种本事,他没有,我有。如果他能学会那本事,我会毫不犹豫地给他开双倍工资。”
“什么本事?”助手问。
“他了解自己卖的每颗钻石,而我热爱自己卖的每颗钻石。”
分析:说服别人接受一个计划、一种理论,也和推销钻石的道理相同。你本人要先热衷于这个计划,先坚信这个理论,才可能打动他人。发自内心的信心和情感,比学识和大道理更有感召力。
第9篇 “变与不变”“商业之道”750字“热爱”的魔力
被誉为“钻石之王”的哈里·温斯顿,除了拥有精湛的技艺和高超的欣赏水平外,还是一位成功的商人。他创立的哈里·温斯顿公司,从一个小作坊发展成世界闻名的珠宝连锁店。在他的众多传奇中,有这样一则耐人寻味的小故事。
一次,温斯顿听说有个荷兰富商正在收集某种钻石,于是打电话给这位富商,说哈里·温斯顿公司刚好有这样的钻石,并邀请他来纽约面谈。
荷兰富商应邀飞到美国。双方见面后,温斯顿让公司的一名专家为富商介绍一颗昂贵的钻石。专家详细地讲解了钻石一流的质地、高科技的切割工艺以及各种珠宝鉴定指数……富商听了,只是点点头。等专家介绍结束后,他站起身说:“谢谢你,这确实是很棒的钻石,但不是我想要的。”一直坐在后排的温斯顿上前拦住富商:“让我再给您介绍一下这颗钻石,可以吗?”客人再次坐下。温斯顿从专家手里接过那颗钻石,他没有用任何术语,而是抒发了自己对这颗钻石的热爱:它在阳光下是多么璀璨夺目,它是多么晶莹剔透,它的美是多么令人怦然心动。寥寥数语就打动了荷兰富商,他马上说:“请把它卖给我。”
后来,一个助手问温斯顿:“为什么顾客已经拒绝了专家,可您几句话就让他改变了主意呢?”
温斯顿说:“那位专家是钻石界为数不多的几个权威之一,他对钻石的知识远胜于我,我为此付给他高额的薪水。但有种本事,他没有,我有。如果他能学会那本事,我会毫不犹豫地给他开双倍工资。”
“什么本事?”助手问。
“他了解自己卖的每颗钻石,而我热爱自己卖的每颗钻石。”
分析:说服别人接受一个计划、一种理论,也和推销钻石的道理相同。你本人要先热衷于这个计划,先坚信这个理论,才可能打动他人。发自内心的信心和情感,比学识和大道理更有感召力。
第10篇 变化的与不变的——读《简爱》有感1200字合上《简爱》,心中久久不能平静。
简。爱一路走来,鲜花与泥泞在她的人生剧幕中交替出现。从在里德府中受到的折磨,到学校里与朋友共同学习的快乐再到初至桑菲尔德的激动,知道真相毅然离开后的的艰难以及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幸福。整部书就像一曲悠扬的草原牧歌,时而高亢、时而低沉、变化多端,充满了转音与颤音。
不只是剧情,书中的主人公们也经常出现几百度的大转弯。不提里德府上的两位小姐,先说男一号罗先生——他由开始精神上的沉沦与腐朽,在和简爱的一次次谈话中,渐渐得到升华变的热情、敢作敢为、敢爱敢恨。就连我们性格反叛、发誓永远不原谅里德太太的简小姐,不也在里德太太的病床前,陪她走完最后一刻吗?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人不可能事事顺利,我们总要在抉择来临之际做出改变,可能为了国家利益,可能为了明哲保身。要在夹缝中生存就要学会左右逢源,可谓:识时务者为俊杰。所以对于那些立场不坚定的人也不能一棍子打死。树挪死,人挪活。这世界无时不刻的在变化,人也不能人死理,毕竟适者生存么。达尔文告诉我们物竞天择,通过变化来实现进化,适应周围环境。那么变化作为一种生存手段乎自然规律实在是无可厚非的。然而更重要的是不变的。
不变的分为不会变的和不能变的。前者如人性:人性是指人类共有的一些情感,与其相似的性格则因人而异,但它们都是天生的、固定的,往往会伴人一生。有句话叫性格决定成败,亦是在于其稳定性。若是性格如报纸一般一天一板又怎么可能决定成败呢?而后者如理想。还是原野牧歌,不变的是宽阔、绵延,简爱不变的是对自尊、自由的追求,以及平等的理想。
理想这玩意儿好像对我们没啥用。今天有理想回家喝粥,明天没理想照样回家喝粥。当然,理想与追求的价值不能如此衡量。首先,有理想便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有一条笔直的线路,可不要小瞧这“笔直”二字,在漫漫人生路上有丝毫偏差最终都可能相去甚远。其次他是我们奋斗的重要推力,有追求向前的动力会源源不断。最后他是我们精神上的依靠。在苍茫海上,遥望远方倍感前途无望,而理想之塔在前方放出耀眼的光,会激励着我们继续向前。而理想与性格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极易受外力影响。如果说性格是海底的漩涡,任你上面风吹雨打一样稳如泰山而理想就像海面上随风摇曳的波浪,外力的作用对他来说太大了,它不但会变还易变。理想追求为什么不能变呢?因为它与欲望不同,欲望会变大而理想只会越变越小。就像儿时我们不是想当科学家就是想当宇航员,可现在………。
写到这儿我想起了一对老对手——曹操和孔明:在三国那个天下大乱的时候,有一大批人心向刘氏王朝,包括早期的曹操,奋力解救献帝于水火之中,可最终他把理想和灵魂出卖给了魔鬼——至高无上的权力;而孔明自打投奔刘备以来时刻心系匡复汉室,这个理想至死也未曾改变,坚持不懈,也因此成就了他的伟大。真可谓“人生自古谁无死,坚持梦想照汗青”,诸葛亮之所以被后人推崇,不仅仅在于智慧和文采,而且也因为他对理想的坚守。
《简爱》给我的启示——坚守理想是通往成功的桥梁。
山东济南实验初中2010级1班初二:程新航
第11篇 “不变”中有“变”800字大千世界,五彩缤纷。世界在变,人在变,思想也在变。可以说世间万物无时不刻在变。所以,要想在这个世界上生存就要学会变。变是时代所趋,变是世间真理,变是生存法则,变就是我们中华民族至今能繁荣不息,勇往直前的原因。
白居易曾说过:“人生变改故无穷,昔是朝官今野翁。”诗人以前还是“朝官”,可如今却成了“野翁”。由此观之,人生是多变的,而且变化是迅速的。没人知道明天我们会变成为什模样。
为了生存,必须变化。而不断的变化会给我们带来无限的烦恼。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而不断地改变自我,结果会丧失自我。一成不变却又未免有些顽固,在外人看来有些“神经质”。这就像在二十一世纪,上小学五年级你还用铅笔写字。这未免显得有些荒唐可笑。
所以我们应当有所保留,又应当有所摒弃。也就是说,我们应当“不变”中有“变”。
我们要保留那些不会随时代的变化而“变质”的东西——一个人的信念与品质。李白的诗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古人都知道这个道理,那么如果我们这些自以为聪明的现代人还不懂得有所坚守,那不就显得太可笑了吗?
要不是李白保留了他的信念,作了一个潇洒、豪放的诗人,游荡江湖,放纵自己的感情。我们又怎能读到这么多优秀的诗篇?
要不是有了像董存瑞这样坚守了他的革命信念,舍身炸碉堡的革命英雄。我们今天幸福安定的生活又是从何而来?
要不是霍金坚守了他的科学信念,并为之付出比常人多的多的努力。又何来今天的科学巨匠?
是“不变”铸就他们今日的辉煌!
但是,如果李白不知变通。非要报定做官的念头,追求仕途。“诗仙太白”的称号从何而来?
如果像董存瑞这样的先辈,思想不发生改变。一心想在家种田,以安享晚年。日本鬼子何时能被赶走?
如果霍金不放弃治好病的念头,四处求医。我们怎能听到他在轮椅上给我们作的精彩演讲?
所以让我们“不变”中有“变”,迎接明天的到来吧!
第12篇 惟有情不变800字那年夏天我们相聚在一起,而如今我们各奔东西,很难再见。
蓦然回首,过去的点点滴滴又再重现。小学时的我们是那样的肆无忌惮。在操场上跑着,笑着,跳着。不怕摔倒,避开别人异样的眼光,寻找着童年的快乐。
小学时,我有许多好朋友,最要好的朋友有六个,我们几个经常一起上学,一起回家,放学后一起去小卖店,再一起去克服困难。学习中,我们经常互相帮助,互相竞争,谁都不甘落后。小卖店的叔叔、阿姨称我们为七仙女,我们笑笑不语。我们的友谊比海还深,比天还大,或许要扩展到宇宙。我们一个班,又成了亲密的朋友,这是我们前世注定的缘。
那时的我,喜欢听刘若英的《后来》,我真的很渴望后来,但又在渴望中遗失着什么,不知道去珍惜,不懂得去记住,更不懂得错过了就不会再重来。
然而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我们注定是要分离的。分别的时候,我们没有哭,因为我们知道,肯定会在聚到一起。那年夏天,我们作了一个约定:永远是朋友。
上了初中后,我又有了许多新的朋友,但不知道为什么,没有了小学时的快乐。物事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那美好的童年,已经离我远去。那可爱的母校,又迎接了一批又一批的新生。当我在梦中惊醒时,树上的年轮已经多了一个圈,已经如落日般渐渐沉入世界的尽头,童年的记忆,小学的时光,要好的朋友,有的甚是模糊,有些也已忘记。如今,我开始怀念。重新拿出小学的毕业照片,视如珍宝的捧在手心里,看着那一张张熟悉的面孔,摇头叹息:“已经无法回去,”脑海里琐碎的记忆,就像肥皂泡一样,终有一天会破碎。而我,也只能无奈地站在原地回首,那已被占有的记忆里,没有了一点小学的影子。什么都随着时间在改变着,但是,友谊不会改变,我们曾经立下过的誓言也从未改变,那是我们天真、纯洁的见证。
在时间的年轮夜以继日的向前转动时,我也在不知不觉中明白,世界上有很多东西失去之后,就不再拥有。但我的心中已种下友谊的种子。烟随风逝,名随史留,惟有情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