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越习惯于谎言时,越容易收获失望。因为初出牛犊,一切都显得如此生涩,自然不可能将其描绘得绘生绘色,而既然失之于圆滑,又如何令人相信这一虚拟的真实存在。谎言,其存在的价值无非为了身心的愉悦,摆脱尴尬、失望的境地,可是结局有太多次都与之失之交臂,希望出现的场面没有适时发生,心中的悸动反而变得无比松动。因为我们不是谎言专业户,谎言于我们不过是偶尔为之,更重要的是它太多时候形成于一瞬,是潜意识最真实的体现,而如果我们不是谎言的习惯者,其质量的粗漏不堪又怎么可能避免。
我们的表情,我们的声音早已经将我们出卖殆尽。声调失之于平常,语句断断续续,唉,谁让它即要在一瞬间形成,又要偶然过过大脑,还要快速的从嘴巴说出呢?而你那涨红的双脸,畏惧的眼神,毫无底气的话语,更是为你的话语明显的贴上“谎言”的标签。没有人喜欢说谎,可是谎言却毫无征兆的在身边滋生,沦为我们应对某些事的最优选择。犯了错,第一次勇于承认,第二次敢于承认,可第三次呢?心不甘,情不愿间就将谎言匆匆推向战场,并不是因为不敢承担失败的责任,而是承担不了别人对自己能力的怀疑,自尊心,自信心的严重受挫(虽然是自己多次失败后自己认为别人会对自己产生这样的看法)。可是从别人的眼神中却明显的看到了不屑,而且是嗤之以鼻的那种,为了摆脱不被信任的尴尬境地,我们更愿意选择对刚说的话进行更细致的描述,可越描越黑的却占了多数。唉,无奈,失败。而人家也不太愿意点破你的谎言,谁愿意迎接尴尬,毁人自尊呢?中国人太会明哲保身了!他们只会凭心只自知,而你却未必可知。而你如果洋洋得意于自己的谎言中,自以为有所作为,那你失去的将不止是信誉,在不久的将来更会伤怀落意,心中多郁闷,恍恍不可终,自然不用远期。而你若有所察觉,下次则不会轻易再犯,心中虽不甘,心神虽痛苦,但为了以后能够龙飞凤舞,就勉强为之,受它一时之苦楚,让谎言不在成为我心中的一个城府。
第2篇 试论言论650字信息技术已经发展到今天的地步,仿佛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了。社交网络和微博等工具让我们每时每刻都能发表自己的观点。然而,一个新的问题摆在了我们眼前:我们的言论自由吗?
就中国目前的情况来看,言论可以说是受限制的。不知不觉中,每天有无数的网站被封锁,有无数的ID被删除,又有无数的人为了所谓的“自由”四处寻求代理,翻墙越篱。言论的自由真的消失了吗?还是它根本没有存在过?
其实,言论自由的问题不是最近才有的,也不是只有我们才遇到了,更不是只有我们才向往言论自由。这个问题自古就有。
《水浒传》中的宋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因为一首当时所谓的“反诗”险些丢了性命。在清朝时期不知有多少人因“文字狱”遭迫害丧了命。在文革期间又有数不清的知识分子被打成“右派”,遭了批斗。
就连号称自由的美国,情况也差不多。美国政府虽然不会封网站,但是在面对维基解密这样的“强敌”时,毫不犹豫地通缉了创始人阿桑奇。美国总统也一样没有言论自由,他们说的话完全要符合金融寡头及其控制者共济会的利益。
由此可见,言论自由是一个在古今中外都存在的普遍问题。
我觉得,有言论自由,固然好,但是真正绝对的自由是不存在的。统治阶级为了维护他们的利益,必然要封杀那些不利于他们统治政权的言论。
所以我们根本不必为言论自由而纠结,因为那自由谁都没有。在我看来,我们更需要的是思考,思考自己的观点到底对不对。有时候,我们没有必要把观点发表出来,让所有人都知道,或许,你的观点和大多数人是一样的。
所以,我们都向往的自由,更准确地说,是思考的自由。
景山学校远洋分校初二:李天惠
第3篇 美丽的谎言1000字“真的吗?”我惊讶地问。
“真的,”妈妈和蔼地说,“老师还希望你能再接再励,不要骄傲,更上一层楼呢!”
我听了后,信以为真,同时也感觉到屋子也一下子亮了许多。第二天早晨,我高兴地背着书包去上学,上课时也认真听讲,积极发言,瞬间里觉得学习并不是那么令人痛苦的差使,而是乐趣多多。
日月如梭,岁月似箭。转眼间,我小学就顺利地毕业了,成绩是三个“a”。暑假的一天,我去班主任老师家玩,无意中提起了那次家长会,老师语重心长地说:“那次家长会上,我一直都在批评你,可你第二天的表现,却很出乎我的意料……”
“什……什……么,您一直在批评我?”我诧异地问。于是,我就把实情告诉了老师,老师听了后也很诧异,继而陷入了沉思。可此时的我却是百思不得其解,不知道妈妈为什么要那样做。
直到今天,我才明白妈妈的良苦用心——那是妈妈赐予我的一个美丽的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