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夜晚,皎洁的明月从一朵云层中渐渐露出,银色的光芒洒遍了大地:湖面波光粼粼,树影笔直沉重。天上的点点星辰闪闪烁烁,似在陪伴这圆月,又似在人间活动的人们增添一点光芒。飒爽的秋风微微吹动着,吹到了一位大诗人的屋子里,那位诗人,就是苏轼。
“衔觞赋诗”实在是一代文人的志趣。在月亮下,苏轼独自酌着一杯又一杯清酒,为着中秋佳节而快乐的畅饮,把心中的苦闷与压抑都连同酒水喝了下去。抬头仰望,却不经意望见那隐人思绪的月亮,周围的云朵似乎对它敬而远之,留个耀眼的位置给她,悬挂在空中的她却独领风骚。皎洁明亮的他,打破了天空的漆黑。
苏轼端着酒杯,似乎要对着青天轻轻叩问,明月什么时候又来探访人间了?当然,人间的中秋佳节没了她,又怎会是完美而惬意的节日?天外有天,那天上那神仙的宫殿里,又是一个怎么样的节日,会是什么年代呢?那个月亮像个巫婆,给了苏轼无穷的想象,让他进入了神仙的境界。他想乘着风儿远去,一直随着风飘到天上去,去看看仙界风光,看看今生未曾看过的异景,又看那个用玉石砌成的美丽月宫,但唯恐那月宫经受不住凄清的寒意吧。诗人已深深进入了沉思,在神仙境界中漫游,浮想联翩。和月亮跳着舞,那跃动的身影随人,仿佛乘云驾雾,已置身天上……
夜深了,月亮爬过屋檐上空,月影更加明亮,四周已一片沉寂,即使有那蟋蟀的鸣叫,但也阻止不了人们的甜梦,但唯独那诗人在床上辗转反侧。月亮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照进雕花的门窗里,照着那心事重重不能安眠的人。
此时,苏轼又只能独自在露台望月,饮尽着那份孤独。想起那远去的弟弟,已六年未曾相见。想起那一日,他们泪眼汪汪地言相别。别离的孤独与寂寞,已化成一杯酒,吞在心中,难以化愁啊……
天上的圆月,为何常趁着人们离别的时候团圆啊!
望明月,静思考。原来,中秋过后,月儿不再团圆,而是渐渐的削减身影。月儿不承认,她会永远团圆;鱼儿不承认,它所游的江河永远笔直;人也应承认,生活充满了悲欢离合。诗人已渐渐消愁,清醒在人生的常理中。也许,遥远的那一边,兄弟也正与诗人共赏同一轮圆月,两心相照,明月共赏,原来也是个美好境界啊!
飒爽的秋风微微吹动诗人的衣襟,诗人顿时诗意大起,便写下千古名诗——《水调歌头》。
高要市第一中学初二:黄意健
第2篇 曾在苍白的月光下与恶魔共舞750字欢迎来到无序世界小丑的眼泪即使再忧伤也只会被当作滑稽的笑柄罢了。圆滑的鼻子,花俏的脸蛋。谁赐予我这一张微笑而无助的脸蛋?我能让观众微笑,却不能阻挡你要离开的心为什么逗乐观众是那么容易,为什么束手无策我和你的爱情?为什么我能使自己微笑很久,为什么没办法使你微笑着接受?为什么我能够全场圆满结束,为什么我只能够眼看着你远走?不为什么,因为我只是个小丑在悲伤你也只会看到我在笑。这就是小丑最可怜的是有几个人真正的可以看见小丑的眼泪呢?我们为了他人的微笑,隐藏着自己的悲伤,假装很天真很坚强。``只要看见你的笑容,我就满足了,为我笑一个好吗?``因为小丑一直戴着笑脸的面具没有人看清它的心情没有人知道它的泪水与哀伤它也不会让你看到因为它是小丑小丑坐上摩天轮随着摩天轮旋转到顶端俯瞰地上的人们拥挤的人群满天的烟花孤单的达到顶点风,把泪水打干小丑还是那个只会微笑的小丑登上摩天轮的顶端就不会感到孤单,真的麽?拥抱小丑小丑的假面永远都是笑脸即使流泪,也没有人会注意可是小丑不见了消失在迷幻的季度我们都穿着鲜艳的小丑服装带着滑稽的大鼻子在偌大的舞台上来回蹦跳希望自己的表演能取悦别人获得一丝回报哪怕只是一个微笑那么渺小但就是这样渺小到尘埃般不起眼的索求却始终被人遗忘最后,终于停下疲惫的身影抬头望向观众席小丑永远强颜。。谁为他一笑?。意义不是他的作用。红色的油彩背后是背我黑色的绝望。它们背道而驰。痛苦亦犹如笑话般诙谐。耻笑我的理智直到我不再挽留它!。舞台上自我尽失去。寻回后却像镜中人般狭隘。小丑永远都是自己在舞台上跳闹即使大家把那叫哗众取宠。在小丑的心里,多么期盼有主角上场,和自己演绎一段幸福的戏剧。可是,小丑的舞台主角不在,在那滑稽的面孔下隐藏了太多太多的悲伤。他哭他笑都是人们开心的把柄,在小丑心中,孤独和寂寞没人会体会到。
初一:诗麦
第3篇 月下独饮50字月下酒一杯,
惯来独自饮。
抹目对山河,
夜半无一人。
贵州三穗高三:熊国伦
第4篇 弟弟的怀念550字夜晚,我轻轻走进你的房间,推开窗户。在远方的高空上,一轮圆月正用满身的亮光洒向大地,它那么圆,那么亮,就像你那亲切的脸庞。
哥哥,你还记得吗?小时侯,我很爱哭,也很胆小,每次被人欺负后,都跑回来向你告状,要你帮我教训那些欺负我的人,你总是会帮我擦掉眼泪,然后想尽办法逗我笑,并买东西给我吃,我笑了,伤心事都抛到九霄云外去了,我后来才知道,你是从不欺负人的。
每当有好东西吃时,你总会对我说:“弟弟,你先吃。”那个不懂事的我总是大把大把的抓吃,等到我吃完你再吃时,以经所剩无几了。有时,我会看着对着我微笑的你,不解的问:“你为什么不吃呢?”你说:“我是哥哥,要让弟弟先吃。”当时,我还天真的人为这是弟弟的荣幸。
每到盛夏,你都会牵起我的小手,提着个小篮子,到林间去采龙眼。路上有一条小溪,你就挽起高高的裤腿,把我背过河去。那时,你的个子比我高不了多少,我总是问:“哥哥,怎么老是你背我呢?也让我背一次你吧!”你却是笑笑的答:“我是哥哥,当然背弟弟了。”
到了龙眼树下,你就给我篮子,自己爬上树去摘龙眼,叫我在下面捡。我真想到树上去看看,可都被你拒绝了:“树上很危险的,不能上去。”“那你为什么要上去?”我很不服气的问。“我是哥哥,当然我上去了。”我只能乖乖地呆在下面羡慕着。
第5篇 畅饮回忆750字跨越历史的长河,走进历史的岁月。回忆那永垂的青史,去见证那英雄的足迹。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乌江情,霸王泪,残阳铺江似血。鸿门宴,义放刘邦小儿,亦非不听亚夫良言,乃博大胸怀不惧刘邦阴险。四面楚歌,无颜面对江东父老,拔剑自刎,成全大汉“大风起兮云飞扬。”回忆英雄,我们不会忘记楚霸王那气吞山河的豪迈气概。
忆三国,英雄迹。献宝刀,谋董卓,挟天子,令诸侯,白门楼,损吕布,战仓亭,破本初。煮酒论英雄,大宴铜雀台。只恨当初疑华佗,不肯破头颅。回忆英雄,谁能忘记曹操那三国时的雄韬大略?过五关,斩六将,何等忠义;单刀赴宴,水淹七军,何等智勇;刮骨疗伤,败走麦城,何等凄凉;你是中华儿女的不屈!收二川,摆八阵,六处七擒,五丈原前。去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水爻神封,水面偏,能火攻。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闻。
回忆,让我感受到你们的精神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身旁,华夏儿女也因你们而骄傲!
回忆,回忆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赤子之心。让我们共同去见证他肩负人民使命去刺杀秦王的那一幕壮景。回忆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坚贞不屈,让我们一同回到历史长河中,去感受他那宁死不屈的铁血丹心。回忆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的雄心壮志。去分享他那“可怜白发生”的悲愤之情。
回忆英雄,回顾历史,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为人民百战不竭而又前赴后继的英雄,才得以有了华夏儿女的太平。你们的精神永垂不朽!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畅饮回忆,千古英雄都化土,挥手泪别。但你们的精神永驻!留在我们的每一个人的心中,留下的是那深深的回忆……
临桂县第一中学高一 叶福平
第6篇 畅饮回忆500字跨越历史的长河,走进历史的岁月。回忆那永垂的青史,去见证那英雄的足迹。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乌江情,霸王泪,残阳铺江似血。鸿门宴,义放刘邦小儿,亦非不听亚夫良言,乃博大胸怀不惧刘邦阴险。四面楚歌,无颜面对江东父老,拔剑自刎,成全大汉“大风起兮云飞扬。”回忆英雄,我们不会忘记楚霸王那气吞山河的豪迈气概。
忆三国,英雄迹。献宝刀,谋董卓,挟天子,令诸侯,白门楼,损吕布,战仓亭,破本初。煮酒论英雄,大宴铜雀台。只恨当初疑华佗,不肯破头颅。回忆英雄,谁能忘记曹操那三国时的雄韬大略?过五关,斩六将,何等忠义;单刀赴宴,水淹七军,何等智勇;刮骨疗伤,败走麦城,何等凄凉;你是中华儿女的不屈!收二川,摆八阵,六处七擒,五丈原前。去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水爻神封,水面偏,能火攻。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闻。
回忆,让我感受到你们的精神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身旁,华夏儿女也因你们而骄傲!
回忆,回忆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赤子之心。让我们共同去见证他肩负人民使命去刺杀秦王的那一幕壮景。回忆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坚贞不屈,让我们一同回到历史长河中,去感受他那宁死不屈的铁血丹心。回忆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的雄心壮志。去分享他那“可怜白发生”的悲愤之情。
回忆英雄,回顾历史,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为人民百战不竭而又前赴后继的英雄,才得以有了华夏儿女的太平。你们的精神永垂不朽!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畅饮回忆,千古英雄都化土,挥手泪别。但你们的精神永驻!留在我们的每一个人的心中,留下的是那深深的回忆……
临桂县第一中学高一 叶福平
第7篇 杜甫《月夜忆舍弟》500字杜甫
戍鼓断人行, 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 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 况乃未休兵。
这首诗是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这年九月,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月夜忆舍弟》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诗一起即突兀不平。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频仍、激烈,道路为之阻隔。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这两句在炼句上也很见工力,它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所以王得臣说:“子美善于用事及常语,多离析或倒句,则语健而体峻,意亦深稳。”(《麈史》)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杜甫化平板为神奇的本领。
以上四句信手挥写,若不经意,看似与忆弟无关,其实不然。不仅望月怀乡写出“忆”,就是闻戍鼓,听雁声,见寒露,也无不使作者感物伤怀,引起思念之情。实乃字字忆弟,句句有情。
诗由望月转入抒情,过渡十分自然。月光常会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乡之念。诗人今遭逢离乱,又在这清冷的月夜,自然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在他的绵绵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语气也分外沉痛。“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令人不忍卒读。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紧承五、六两句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含蓄蕴藉,一结无限深情。读了这首诗,我们便不难明白杜甫为什么能够写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那样凝炼警策的诗句来。深刻的生活体验是艺术创作最深厚的源泉。
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
在安史之乱中,杜甫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既怀家愁,又忧国难,真是感慨万端。稍一触动,千头万绪便一齐从笔底流出,所以把常见的怀乡思亲的题材写得如此凄楚哀感,沉郁顿挫。
(张明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