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感觉无聊,打开电脑,却不知道该如何是好,舍友推荐一部《十月围城》的电影,本来只是想打发时间的。可是最后不得不承认,我喜欢上了这部电影。所以,借此写下我心中的感受。清末民初是个英雄辈出的年代,捐躯赴国难的能人志士不可枚举。革命难免要历经苦痛,流血牺牲更是不可避免。林觉民的《与妻书》曾打动很多人,“不幸而生今日中国”的诀别道出了满腔无奈,然而他说过死无余憾,放不下的只是所爱之人。革命者若有志向高远,确实不足奇。更有儿女情长,那真是难能可贵。《十月围城》恰好兼而有之,形成了剧烈的情感冲撞。
影片是以阴云密布的时代为背景,百年前的香港街区风貌。影片用革命党的活动带出了主线故事,刺杀与保镖。任务说起来“很简单”,孙中山有要事来香港,一帮人实施保护行动,让他顺利离开。到了后来,每一分一秒都牵动人物安危,每往前走一步都意味着有人要付出生命——可能就是个早晚问题。因为这电影可不像昆汀那样架空历史,所以孙中山不能死也不会死。反过来一想,事实就很残酷了。
《十月围城》是讲牺牲,不同之处在于是小人物和无名无姓者的牺牲。他们人数众多,名字无法一一铭刻。影片用字幕交代了几个主线人物的姓名籍贯和生卒年份,大有为无名者立碑正名的意思,背后声音就是“请不要忘记我们”。这些人的思想觉悟可能跟林觉民有很大差距,不知革命为何、不知道要保护的人是谁。他们只是平平无奇的凡夫俗子,思乡念父为主顾,临危时刻受人之托,容不得反复掂量比较,就此扛过了重任,一去不回头。
电影延续这几年大片里常见的爱国主义包装,孙中山的大段旁白把革命情怀渲染得悲壮无比。不得不说这确实行之有效,讲到了点上。这种东西不是绑架,也不需要推己及人,它只要引起你的共鸣和思索,那电影就成功了。香港人可以有很多意见不满,但说到爱国的底线,那其他电影里不早说了么,黑社会也有爱国的,人人都可以爱国,《十月围城》要的就是这效果。
《十月围城》做的是《上海滩十三太保》,娱乐观赏说爱国。英国人坐视不管,双方力量差距悬殊,结局可想而知。影片没有打斗的地方一样做足了戏,父子、上下、男女、知遇,不同人物之间的关系都没有让牺牲成为千篇一律,层次分明。
《十月围城》里的死亡不是振臂高呼口号完事,它的煽情时刻固然要引导多数观众往感动方向走——这也是一个商业片的正常做法,情有可原。可如果仔细考察结尾,革命党的理想和血淋淋的现实形成了巨大反差。无数人会问,这样做值得么,值得为一个不相干的人这样么。人性的自私总会让人抛出类似疑问,再回到前面一次对话:一方说为一个女人这样,值得么。一方说那这样做(出钱卖力搭性命去保护孙中山),值得么。这最弱一线反而引出了最需要正面回答的问题,明知有错又怎样,我自己没有好下场,看不到光明未来又怎样。国难当前,要装作浑然不知、偏安蜗居也可以,但有热血情怀的人无法坐视不理,一条命价值有限,他要唤醒周围人,卷入其中。四万万同胞命运由谁来主宰,他们需要找一个人,权当做历史的选择,正确错误无从知晓。
比起做出革命浪漫主义姿态或者直接升华主题拔高一切的做法,我非常喜欢《十月围城》的结尾一幕。介于动容和落泪间的情感往往是最复杂的,他看见的只是香港风光,山顶、半山还有近海码头,可他的视线好像穿透建筑遮挡,见到那些为之流血付出、不计回报的人。也许他还看见了中国未来和民主之光,即便我们知道他耗费一生也没能做到。
最后,我不是在为这部电影打广告,我只是说说心中的感觉这,我很喜欢这部电影,大家有时间多去看看,到时候你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意外和收获。
高三:李学芳
第2篇 从围城中看人生800字暑假中,常常捧着一本《围城》,感受一下钱钟书笔下错综复杂的人性百态。《围城》以其幽默的笔触,冷静的批判,悠长的韵味折服了我,让我在掩卷之际口有余甘。
人们常说《围城》是描写婚姻生活,表现出如同围城一般的婚姻的尴尬。但是在我看来,它更是一本描写人性的书。这世上的一切:婚姻、财富、名誉、地位乃至自由,无一不是“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在冲入一个个“围城”之前,我们应该看清一切,彻悟一切,才不至于为生活所累。
从前一个渔夫打了半天的鱼后懒洋洋地晒着太阳,一个游客则在慷慨激昂对渔民阐述着如何靠打鱼发家致富。渔民问:“发财能干什么?”游客则有些鄙夷地说:“那时你就可以衣食无忧,享受无限的阳光和美景,什么都不用干。”渔民则微微一笑,说:“我现在不就正在享受这一切吗?”
在我看来,我们可以说这位渔民不思进取,但是他至少是看破了财富的空虚的智者。多少人在追逐财富,就像猫儿追逐一只老鼠一样拼命。然而那些真正做到腰缠万贯的人,却试图放弃功名的拖累,回到粗茶淡饭,悠闲自在的日子,同时花去无尽的财富想要换回昔日被他们丢弃的安详和健康。于是,在不经意间,财富在普通人和富人之间筑起了一道城墙,只是里面与外面的人在不断地转化着,不断地轮回着。
我们谁都不想为了那一座城而疲于奔命,那么我们怎么才能做一个笑看城中风雨的智者?我认为,婚姻也好,财富也罢,人人都有想进去想出来的理由。有了婚姻便拥有了人生的慰藉,没有婚姻便拥有了自由的快乐;有了财富便拥有了优越的生活,没有财富便拥有了淡薄的心境。所以我们可以在城中驻扎,也可以在城外安家。我们只需一双看清现实的眼睛,辨清自己拥有的一切。不要从“婚姻”的围城中冲出,又钻入了“自由”的藩篱。
生活就像是一个个围城拼接而成的,长久不动的人会缺失太多,长久奔波的人会身心俱疲。只有那些善于找到城与城之间穿行的节奏的人,才会拥有无限美好的人生。
初二:朱益清
第3篇 谁怕爱的围城500字钱钟书是个睿智的人。一部《围城》活化出一群落魄知识分子思想意识形态与心理的病态。一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内的人想突出来。‘’便是对人生,事业,婚姻的最好诠释。现在,我想谈谈爱的围城。
大学问家王国维先生认为诗人之于宇宙有入与出。但爱又何尝不是呢?不是每个人都像钱钟书活得如此坦然,真挚,“没有为自己修建围城”。“冲进去”便是入,“突出来”便是出。
张爱玲义无返顾地冲进去了。她欣赏胡兰成的才情而不知不觉地堕入胡兰成为她张开的网。他像罂粟一样蛊惑着她而使她看不到他巨大的人格缺失。有人说张爱玲是能为爱而对一切苦难甘之如饴的。她不远千山去找胡兰成得到的竟是对爱的否定;她要在民族情意中否定胡兰成;她承受着重负把自己交给了另一个人。但她还是走不出她为自己和胡兰成修建的围城。所以她把自己的才情耗尽,放纵自己化成“墙上的一抹蚊子血”。没有走出围城的张爱玲是不幸福的。因为她”只把一生的心托付给一个人”。如果灵魂不死的话,我有理由相信,她还是不愿意却不得不想起那个人。
也许有很多人像张爱玲一样固执地冲进为爱修筑的围城,但能像张爱玲一样固执不忘的人却很少,也许翠翠是的,但她毕竟是虚构的。曾听说有一个德国姑娘为季羡林终生不嫁,但愿她也能像张爱玲一样“即使不幸低到尘埃里去,却依然幸福地开出一朵花来”。而能从爱的围城突围出来,同样不易。
有些爱需要突围是因为不爱了。他们也许经得起风雨,但却经不起平凡。像电影《大城小爱》所说的,”我们认识得太快,相恋得太快,却也厌倦得太快”。这种爱沉重得让人喘不过气来。他们需要突出,但灵魂却也要承受太多的重负。有些作家也意识到这一点,比如列夫。托尔斯泰。他在《安娜。卡列尼娜》中写到了这一点。福伦斯基厌倦过安娜。他或许解脱了,但精神却要一辈子赎罪。这样的突围并不容易。
有些爱需要突围是因为他们的爱太强烈了,引体向上要接近太阳。他们要突出爱设下关于阶级的围城。有些爱突不出,也许是因为他们的灵魂“太骄傲或是太荒凉”。因为突不出,所以小二黑只能爱同一堡垒的翠翠,王贵只能爱李香香。有些爱突出去了,比如张恨水小说《金粉世家》中的金燕西和冷清秋。这种爱的突围要有对爱的含泪的肯定。
英国着名的勃朗特姐妹对爱有不同的举动。夏绿蒂的爱能出世,“遵守上天平等的原则”她在自尊面前宁愿不爱。而艾米莉的爱是入世的,“即使被抛入深渊,承受着重负,也要说出对爱的含泪的肯定”,这种爱是任何环境所无法从根本上阻挡的。
我想,对于爱的围城而言,无论是入还是出,都要把持好理智与情感的平衡。
惠安嘉惠中学611高三:王巧真
第4篇 看《五月的声音》有感900字今天,我看了部电影叫《五月的声音》,这是一部纪念汶川大地震的电影.“开始!”工作人员说着,我们专心地看了起来……
地震发生了,楼房开始摇摇晃晃,在危急时刻,副省长不顾身体,义无反顾的投入到工作中去,一位播音主持人进播音室,安慰市民,一个个声音响起,有哭声,有呼喊声,我们怎不焦急?人们忐忑不安的等着亲人的音讯,这时,一些好心人让司机把一些物资送去灾区,播音员还在超负荷的工作。雨下大了,可那些记者还是冲进第一线,把最真实的画面在第一时间播出。由出租车司机组成的2000人的大军正浩浩荡荡的奔向汶川,平时,他们为一元钱而和乘客争吵不休,而现在——爱心汇集在一起,共度难关。这一幕幕怎不让人感动?怎不让人欣慰?
在一个小镇上.夜幕垂落,在一个铁黑的山崖上,古木参天,冰轮初照.有三个担任着重大使命的人,这使命关系着全镇人生命安危.他们走着,夜里死一般的寂静,天下着毛毛雨.这山容水色,顿时令人心生忧状,突然,余震来临,一个人随着泥石流摔下了山崖,生命瞬间陨落.与此同时,小镇上的人也在焦急地等待救援.终于,解放军来了,一面面鲜红的国旗飘扬在汶川的上空,飘扬在他们的心中.一幕幕画面怎不催人泪下?
大难来临,我们不怕!因为我们有一个强大的祖国.
中国,我爱你,我爱你的仁厚与博大,也不能不爱你的险峻和你经历的那些风浪.哦!中国,我爱你的明亮与丰沃,也不能不爱你的坎坎坷坷,曲曲折折!
我看见了,看见了一束蓝色的追光洒在铺着地毯的舞台上,一个沉痛的声音,那是五月的声音,由远到近。突然,出现一道光柱,一只雪白的天鹅,忧伤的低着头,吃力的抖动着那双受伤的翅膀,在湖面上徘徊。夜色静静地笼罩着平静的湖面,只有大提琴缓缓奏出抑郁的旋律,这只善良美丽的天鹅就要与鹅世长辞,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没有缅怀往昔的欢乐,因为它要想重新振翅飞翔,将最后的技艺传给小天鹅。
翅膀轻轻地扇动着,搅碎了胡面的平静,它立起脚尖,鼓足全部力量,飞离湖面,但是失败了,死神逼近了,它听到长空的呼唤,生命的的呼唤,它要飞翔,他奇迹般的的站了起来了,旋转、旋转、旋转……终于它倒下了,但它把本领传给了小天鹅,校天鹅是它生命的延续,它闭上了双眼。天鹅死了,天鹅也胜利了朝霞出来了,伴着那五月的声音,将托起一轮火红的太阳!
初一:唐强
第5篇 观《十月围城》有感700字今天,我们去上海影城看了一部电影:《十月围城》。电影感人肺腑,让我热泪盈眶(终于知道徐老师为什么叫我们带纸巾了)。
《十月围城》以孙中山赴香港与十三省革命代表会谈险遭刺杀的历史事件为故事轴线,讲述来自香港三教九流的小人物如何自发成为保护孙中山的死士,在实现个人梦想、承诺的不经意间共同完成了关乎民族大义的伟大任务。
影片整个色调偏灰暗,本身就给人一种沉重的感觉,再加上张学友所饰演的杨教授刚出场就被暗杀,使人感觉到整个影片危机重重,在影片一开始就让观众进入紧张状态,在这一段落,国父孙中山不是主角,负责整个策划的陈少白也不是,真正的主角是那些小人物们:被少林寺赶出来的臭豆腐,一心为父报仇的方红,简简单单的车夫阿四,被亲情打动的赌徒,还有一群有赤诚之心的报社职员……《十月围城》让观众十分揪心。
17岁的孙文的替身重光;2米多的王复命,从未打过架的少林弟子;拉车的阿四;潇洒的刘公子······这些都是为“血色革命”牺牲的人。
我觉得片中最感人也最震撼人的一个镜头:李玉堂抱着儿子的尸体嚎啕痛哭,相信影城里的所有小观众为之动容。李老板一定在泪眼泼洒中自问,自己纠结起来的自卫队,还有自己的独苗儿子,为一个素不相识的人去死,到死都不知道为何而死,为谁而死,到底值得吗?片尾,孙中山安全登船离开香港,他站在甲板上回望港岛,眼中噙满泪水,说了这么一句话:“欲求文明之幸福,不得不经文明之痛苦。”我想,只能由这句话来诠释这个问题了。
复旦初级中学六年级:岳琪歆
第6篇 围城800字学校的楼群连绵的缠在了山的一边,它一座围城,外面的人想进来,里面还有人想出去。
我们的学校坐落在一座寂寞的小城里,之所以寂寞是由于荒凉,没有生气,伤感的人看了还会泛起一丝颓废。就在这样的一个地方,有着这样一所学校,其中容纳了几千名前来求学的学子,而我也既幸运又不幸的来到这所围城。
之所以说是幸运,是因为外面有很多想进来却进不来的人,他们可能是因为家境贫寒,可能是厌恶学业,种种原因都在诉说着他们的不幸。站在他们中间,我是幸运的,我该微笑。
之所以说是不幸,是因为这里面还有许多进来却又想出去的兄弟,可能是由于玩世不恭,可能是因为学业上的压力,我左思右想还是无法断言他们是否不幸,也不知道该挂上怎样的表情。
世上的一切事物都是事出有因的,虽然走出学校这个想法在某些人眼里十分荒诞,但它一定有办法被诠释,种种的理由,最后还是会归结在一起;
学校是一座围城!
没有学业将来会受苦,这是长辈们说的。拥有学业现在会受苦,这是学子们的想法。有人选择了享受若干年后的苦尽甘来,有人宁愿放弃遥远的未来来享受现在的时光,不同的思想造就了不同的人,而后者却注定要遭受别人的鄙夷与白眼。
我一直十分同情和佩服那些走出围城的弟兄们,同情他们所遭受的歧视佩服他们那份豁达,那是一股足以抗起世人的眼光,足以冲破世俗的勇气,我不理解那些随意甩出白眼的人,他们明明没有那份勇气,却要鄙视那些强于他们的人。我同他们鄙视别人一样鄙视这群虚伪的家伙。
不知道那些冲出围城的兄弟怎么样了,是不是在深夜久久不能入睡,不知道他们会不会也习惯在深夜漫无目的换着电视频道应该会吧,他会在众人面前坦然的谈笑风声,夜里对着显示器那边的陌生人哭诉着自己的遭遇,他也会在半夜突然惊醒,无缘的跑去公园的长椅上沉思,看着手中的烟腾起层层的蓝雾,直到烟蒂烧到手指,才发现东方已经发白不要误会,他不是我,我没有那份勇气。
我做不了什么,我只会说我想说的话,写我想写的字。我只想劝一劝看过我文章的朋友不要歧视我的那些兄弟。因为我虽身处于围城,心却早飞到了他们那里。
第7篇 迎七城会,创文明城,做文明学生350字今年全国第七届城市运动会在南昌召开,在这块红土地,要向全国民众介绍南昌的社会人文风情,突出展现南昌“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新成就。我们心中充满了对七城会的喜爱。
现在城市的道路建设有大大的改善,铺建了许多平坦干净的柏油马路,使得人行、车辆进出都非常方便。两边树木一字排开,使得人们心情也舒畅多了,沿街的店面招牌也焕然一新,墙面也粉刷的精美亮丽。大街小巷垃圾也少了许多,小孩子们都会自觉把垃圾扔到垃圾桶里。我们每一个人都在为创建南昌文明城市贡献一份力量。不能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不说脏话,不随地吐痰,不损坏公共财物,争做一名文明学生。作为一个学生来说,做一个文明人是我们的义务。鸟儿因翅膀而自由翱翔,鲜花因芬芳而美丽。校园因文明而将更加进步。
南昌市新世纪小学四年级:黄冠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