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观近年上海中考大作文试题,我们可以发现,学生自我的成长历程是考试的热门话题:《我也衔过―枚青橄榄》(2000年),《有家真好》(2001年),《为自己竖起大拇指》(2002年),《我想唱首歌》(2003年),《我们是初升的太阳》和《我的视线》二选一(2004年),《充满活力的岁月》(2005年),《我们的名字叫》(2006年)……都要求学生在作文中表现出自己的成长过程,这也是认识自我的过程,是自我特长、个性展示的过程。这个过程的社会背景可以是家庭,也可以是学校或者生活涉及的任何场所,甚至是网络等虚拟世界。
历年中考作文试题告诉我们,中考作文题材内容必然是大家所非常熟悉的,试题面向每一个考生,让每一个考生都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然而,试题的具体表现形式与表述语言又是常常有所变化,可能会让同学们感到陌生。比如2004年中考作文题《我的视线》采用的是平实质朴无任何提示语的全命题形式;2005年《充满活力的岁月》则有大段的提示语:“在成长的愉悦中,在探求的欣喜中,我们每一个人都积极进取,充满活力;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中,我们朝气蓬勃,充满活力。和谐温馨的家庭,洋溢欢乐,充满活力;日新月异变化着的社区、家乡、祖国……蒸蒸日上,充满活力”,这段话在作提示的同时对作文的内容和主旨作了规定和限制;2006年中考作文采用了具有修辞色彩的无提示语半命题形式:《我们的名字叫》,既给了考生更大的表现空间,又为试题披上了一件富有文学色彩的外衣。
作文考试的过程,首先是一个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将作文试题与自己熟悉的生活内容衔接的过程,也就是一个“把陌生变为熟悉”的过程。例如2000年中考作文试题《我也衔过―枚青橄榄》,试题的表述方式与2006年相似,富有一定的文学色彩。对此,几乎所有考生都会感到陌生,面对试题有些考生一时之间可能会无从下手。这时候“把陌生变为熟悉”的过程就犹显重要。每一个考生首先必须咀嚼提示语的每一个字,弄清题目中“青橄榄”的比喻义,理解试题要求的是写出自己生活中一段由艰辛、苦涩到丝丝甘甜的心路历程,写出自己生活中一段由挫折、失败到顺利、成功的实践体验,然后与自己的生活积累相链接:学习上,我曾经因骄傲懈怠品尝了考试失败的苦涩,知耻而后勇,奋发努力使我重新成为年级的“状元”;生活中,我曾经自命清高脱离集体,饱受了孤独的烦恼,痛定思痛,回归团队的我感受了集体的温暖;工作中,我初次主办文学社刊闭门造车,内容空洞缺少创意,挫折中吸取教训,我“开门办刊”“七嘴八舌”,集思广益使刊物在市级竞赛中脱颖而出……
[1][2]下一页
第2篇 如何提高高中语文写作能力500字写作一直是语文中重要的一项,是对学生综合能力,语言应用的考察,也在考试分数中占有较大比例,但是如何才能写好作文,在考试中取得高分,对同学们来讲却一直是个难题。
专家指出老师们应该教学思路灵活,关注学生个体发展,注重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注重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对语文的认识:
分数固然非常重要,但同时应当也是能力的提高,靠一次、两次的押题或许一时能取得一个好成绩,但学习成绩的决定因素:学习习惯、思维习惯的培养及形成是需要一定的时间。一个老师辅导一个学生,老师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教学,或补差,或提优,进行个性化教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为此,老师教你用独特的方法学好初高中语文。
学生作文时最头疼的问题是无话可说。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专家告诉大家不妨用刘勰的话说“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间”启发他们:要想写好作文,必须谈如何生活,体察入微。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必须寻到源头才有清的水喝”,可见观察是中学生认识生活的重要途径。因此,专家指出老师们应该帮助学生明确观察的重要性,结合课本中的名篇交给他们观察生活,表现生活的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例如学了《我的老师》后,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自己所尊敬的老师,让他们明白老师的高风亮节,除了表现在批改作业到深夜,或带病上课,累倒在讲台上等外,还有许多值得挖掘的素材。以前,同样的材料上代人用来赞颂老师,下一代“涛声依旧”。似乎老师永远是身穿中山装,口袋里插一支钢笔,不苟言笑;老的,少的,农村的,城市的,一个样。通过观察,让其明白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不同科目的老师穿着打扮、兴趣爱好、精神面貌、教学方式等都有差异。当今教师不但追求内在美,还注重外在美;他们不仅仅追求脚踏实地,还注重巧干。课上,他们“激扬文字”“指点江山”,评估论今,妙语连珠;课外,他们驰骋球场,泼洒丹青,舞文弄墨,雅趣如流。罗丹曾说,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实践证明,丰富的写作素材,都是靠仔细观察周围事物的来的。
要关注生活,博采众长。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可见广泛阅读的重要性。老师应当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例如,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每天写日记,可写身边的人或事,也可摘录一些名言警句、优美的段落,或介绍一部生动的有趣的影视剧作;规定每月读一本优秀期刊;每个假期读两本名著,如学了《美猴王》《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后,建议学生读吴承恩的《西游记》和施耐庵的《水浒传》,让他们领略作者刻画人物的手法,反映社会生活的方法。
我们只有“行万里路”——广泛深入生活,只有“读完卷书”——博采众长,才能文思泉涌,“下笔如有神”。
第3篇 2012年高考新材料作文如何能写得高分500字新材料作文仍是备考重点
统观2011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新材料作文有9道,命题作文有7道,话题作文只有重庆卷1道,17道高考作文题呈现出材料作文和命题作文并重的局面。2007~2011年宁夏海南卷(2010年改为“全国新课标卷”),连续5年考查的都是“新材料作文”,且内容都是关注社会生活的。如2011年的作文为:根据一个材料的调查,谈中国的崛起。
因此,提醒考生“新材料作文”的训练仍然是复习备考的重点,但“新命题作文”(新命题作文的主要命题形式是“题目+限制”或“引导语或阐释语+题目+限制”)的训练不能舍弃。
“在作文题型和分量也会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全国新课标卷可能继续采用新材料作文形式,但也极有可能会选择命题作文。”陈敦贤说。
多关注成长、现实、思辨三大热点
据陈敦贤介绍,近年作文命题的基本思路逐渐趋于成熟稳健,回归至以人为本,关注考生自身、社会现实、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辨证分析的能力上来。命题明显有三个侧重:侧重引发考生对自身成长的关注和思考;侧重树立大眼光大胸怀,关注现实、关注社会热点;侧重考查理性思辨能力等。
如2011重庆卷的“情有独钟”,我们的青春到底该对什么情有独钟;四川卷“总有一种期待”,那我们的青春期待中到底是哪一种始终伴随着我们,一直未曾改变呢;山东卷“这世界需要你”;这些命题,都与考生的成长积极相关。
上海卷的“一切都可过去”、“一切都不可过去”;北京卷“对世乒赛的看法”,命题实质则是通过我们身边的诸多社会现象与社会问题,考查学生的认知以及思辨能力。
他提醒考生在备考中,除了要加强技巧的训练外,还要积极关注一些社会热点外,多思考,多总结,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加强文体训练,注意写作要求
“文体自选”是近年来高考作文的一个重要特点。这给了考生很大的自由发挥、自由创造的空间,有利于考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写出自己独特的认识和感悟。但是,文体自选并不代表随意而为。
如2011年高考语文试卷在作文的考查方向上,一类比较适合抒情(如山东卷、四川卷、重庆卷等),一类抒情与理性议论兼容,更侧重于理性分析(如北京卷、天津卷、江苏卷等),一类最适合写议论文(如浙江卷、上海卷、辽宁卷、广东卷等)。
因此,考生在训练时要加强文体意识,记叙文应以记叙、描写为主,要形象具体。议论文应以说理为主,做到观点鲜明、有理有据。没有充分的把握,不要轻易尝试所谓“创新”的、“另类”的特殊文体。
此外,在2011年17套试卷中明确要求不要写成诗歌的有10道,学生也可适当减弱这一文体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