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于村上春树那阳光中带着忧伤彷徨的故事,也有别于张爱玲华丽中透出凄凉沧桑的故事。泰戈尔的文字是一种独特的清新,仿佛无人踏足的自然荒野上的空气,在铺天盖地的明媚阳光下,为我们打开一扇面朝天堂的窗……
《飞鸟集》由诗歌组成。每段诗歌都只有简短的两三句话,却在冥冥中,悄悄为我们点亮了什么东西。他只是一个无名的过客,为世间万物记录下灵感闪动的瞬间,然后微笑着安静离开。在泰戈尔眼中,世界需要爱,人生更需要爱.
泰戈尔说天空的黄昏像一盏灯,说微风中的树叶像思绪的断片,说鸟儿的鸣唱是晨曦来自大地的回音;他让天空和大海对话,让鸟儿和云对话,让花儿和太阳对话……在泰戈尔的诗里,世界是人性化的,自然也是人性化的,万物都有它们自己的生长与思考;而他只是为它们的人性化整理思想碎片而已。而这,便也是《飞鸟集》名字的由来:“思想掠过我的心头,仿佛群群野鸭飞过天空,我听到了它们振翅高飞的声音。”
“鸟儿愿为一朵云。云儿愿为一只鸟。”在互不相知的世界中,相互对对方优势的猜忌和羡慕也是人们的共同心理,而泰戈
尔却要告诉我们,如果用客观是眼光来看待自由和约束之间的关系,那么也一定会明白没有约束也就没有自由。而我认为,人类对于美好的向往,所以才会把各自想象的对方的自在状态视为自己生存的最佳状态。约束与自由只是靠我们怎么去看待它们。当我们在受着约束时,自然就想获得自由;而当我们能自由地飞翔时,你就会渴望约束。
“回声嘲笑她的原声,以证明她是原声。”正如泰戈尔在自己的另一首诗中表述的那样,
“人们所能看到的自己,只是自己的影子,所以嘲笑影子的缺陷也就是在嘲笑自己的缺陷。”其实,星星之所以显得渺小,是因为它们把自己的位置摆得太高太高。
“幼花的蓓蕾开放了,它叫道:‘亲爱的世界呀,请不要枯谢了。’”幼花蓓蕾的担心似乎是多余的,它开放的时候,最担心的是自己的枯萎,所以它害怕别的东西也枯萎了。它对世界的担心的确是可笑的。世界、万物是在很长时间之中运动的,但是世界、万物也终有一天会熄灭、枯萎的。所以小草的担心是在杞人忧天之外,也是很正确的。
“如果你因失去了太阳而流泪,那么你也将失去群星了。”这是《飞鸟集》中最为引人注目的话语。它告诫了人们不要因为挫折而气馁,而放弃自己的追求。失败时不要去品尝它的滋味,等到成功时再回头看,会觉得失败只是一个起点。人生的光荣,不在于永不失败,而在于跌倒后再站起来。
这就是泰戈尔,这就是《飞鸟集》。或许,对于人类的文明史来讲,《飞鸟集》不过是沧海一粟而已;然而,我却只想说,它是一种别具一格的清新,在如今繁忙拥挤的都市里,用它蕴涵的广阔无边的自然荒野,为我们开创另一个天堂。在诗人的笔下,我们感受着飞鸟的快乐,黄叶的轻盈,流水的灵动,月儿的美好。生命正是如此的美好!阅读带给我们的不止是文学上的财富,更重要的是它能给所有的人快乐!
第2篇 对一种名叫“狄攀峰”新型生物的追踪调查1200字自古便有人云:人逢坏(喜)事精神差(爽),此话不假。近日,我到街上去逛,看到一打着手相算命的阿婆,便凑上去看看。那阿婆叫我摊开手,看看我的右手(男左女右嘛!)咕咕叨叨地念了一番,好似心事重重地对我说:小姑娘,我看你印堂发黑,眉锁黑云,经脉混乱,此为凶兆,近日应有祸事发生,你可要当心啊!我付之一笑投下了一枚硬币,甩甩头发,潇洒地走了。什么凶兆,什么祸事?全都是骗人的!我想。也不知得罪了哪路神仙,竟然真碰上了祸事,那就是大坏蛋和新型物种狄?叫什么来着?哦,是狄攀峰。
下面便是我对大怪物狄攀峰的一系列追踪调查:
2004年9月1日
今天是开学的日子,我高高兴兴地来到学校读书。排了座位,我的同学是陈楚悦,后桌便是那个狄攀峰。还自称帅哥,因为他自己已经认为长得有多美呢!呵,我看呀,叫衰哥才对。看看,看看!瞧他那副模样!黑皮肤,黑头发,黑牙齿,一双眼睛还老不正经地盯着那个徐大美女看。唉,好色之徒!不过也全部说回来了,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嘛!哎,也只怪我身材不标准,像根面条,且没有小家碧玉的风范,只好望美兴叹了。嘿,且说那狄攀峰少年老成,别看他主要13岁,实际上已经是89岁的垂暮老人了。还这么(不方便说呀!)碰上这么一个坏家伙,只能自认倒霉啦!
2004年9月3日
真倒霉!今天停自行车时又碰见了他大坏蛋!狄攀峰回到自行车旁,转过头来冲我嘿嘿地傻笑,露出一排的牙齿――哎,我忍不住要吐啦!7456。7456!真是的,昨天已经跟他“碰头”了,今天怎么又要开“例会”呀!BT!7456!滚啦滚啦!…………我忍不住白了他一眼,拿过书包面无表情地走上楼去。他呢,还在那儿搔首弄姿,真变态!
不过今天啊,我倒有个惊人发现,这足以成为世界八大奇迹。下课后,我看到他桌子上有本笔记本,就拿过来翻了一下。啊!太恶心了!里面竟有好多画着各色的画儿――花的纸。一个男孩子怎么用带花的本子呀!怪不得我看他越看越别扭,有时说话嗲声嗲气的,听了就不舒服。原来,他――“哎哎哎,狄什么什么的,你怎么用这种本子呀!阴胜阳衰的!”我半开玩笑半正经的说。“对呀对呀!阴阳人!”他的同桌张三土(张林)也附和着。
原来,他还是这么一个女孩子气的人呀!不过现在想想倒挺后悔的,为什么要说那样的话刺激他呢?这也许伤了他的自尊心吧!不过,我看他平时就是一个厚脸皮的人,受点刺激也没什么大不了的,顶多锻炼锻炼一下心脏罢了。
2004年9月6日
今天,我停自行车的时候又碰到他了。祸不单行啊!怎么这么有“缘”(才怪!)呀!哼,7456!以后早点来上课,以免又碰上那个老鬼(玩笑!)!
今天下课后,狄攀峰又对着我的背影大喊大叫(叫什么叫!!!!!)了:“美女,美女,捡一下东西啦!”我才不捡呢!他叫了好半天也不见我有什么反应,便使出了“杀手锏”(屡试不爽啊!汗~)来:“丑女,快来快来!”虽然我自己不漂亮,但五官还算标准啊!我一听,火冒三丈,从地上捡起东西来(我还是一个善良的人),狠狠地往桌上砸去没好气地说:“喊什么喊呀!”另外附送他一个板栗。他倒还笑嘻嘻的,我真怀疑,他是否练就了什么“铁头功”之类的,或是具有“阿Q精神”云云。要是我呀,早就不客气了。唉,我想他这是在长期压迫下练就的。
第3篇 秋天的校园美得更加别具一格500字秋天的校园鲜花朵朵,争奇斗艳,芬芳迷人。三角花是三角形的,它的花瓣就靠在翠绿的叶子上,就像一位小姑娘在翩翩起舞。剑麻的叶子就像一把把利剑,似乎在提醒我们:“那么可以看我的花,但千万别摸我的叶!要不然我会刺你的,后果自负。”操场旁边开着许多月季,它们舒展开自己的花瓣,那香气就从瓣层间吐放出来,整个校园洋溢着香气。主席台后面还有一种叫富杉的花,它们有的已经完全盛开,绽开了笑脸;有的含苞欲放,好像随时都在准备怒放;有的还是花骨朵,孤零零的,它们也在等待自己怒放的那一刻。咦,这儿怎么还有几个黑乎乎的花朵?原来它们已经枯萎了,留在树上是想给枝叶增加一丝温暖吧。
秋天的校园不仅是花的海洋,还是树的世界。绿油油的松柏挺直了腰杆,就像一位披着绿军装的战士。枫树好像喝醉了酒,像一团火,烧呀烧呀,烧出了我们师生的热情。不远处的草坪上,40年才开一次花的铁树如同孔雀开屏,尽情展示自己的风采。走进操场,一股清香扑鼻而来,难道是哪位同学带了香水?我顺着香气走过去,原来是操场边的香樟树发出来的。抬头一看,树上已经果实累累,这些果实可都是小动物的美食哦
新基础四年级:6欲
第4篇 读《听评课——一种新范示》有感1200字高淳县实验小学 叶 红
读过崔允郭教授《听评课——一种新范示》,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专业”和“合作”这两大关键词,现联系我校听评课情况,提出一点粗浅看法。
一、 我校听评课现状分析。
(一)任务取向,疲于应付。
大部分教师听评课的出发点是基于学校教学考核制度,或自己一些岗位考核
要求,为完成规定任务而听评,这项工作成了一项作业、一种负担。在听课过程中常常难以专心致志,难以带着问题思考,纯粹是一种应付态度。
(二)目标不明,劳而无功。
部分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对自身专业发展有一定要求,明确了听评课有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参与这项工作有一定的主动性,但由于目标不够明确,方法不得当,存在随意性,在不熟悉执教内容的情况下,仅凭着一种学习的热情进入课堂,虽然听了也记了,但走出教室却是茫然若失、一头雾水,评课时也只能盲从,或者说些无关痛痒的皮毛话。
(三)缺乏重视,不够专业。
目前,课程改革的中心仍是关注课堂,听评课则是作为一种促进手段,处于不温不火的尴尬境地,定位于“校本”,隶属于“教学管理”领域。广大教师缺乏专业知识的引领,缺乏专业技能的培训。往往误以为教学能手、理论家、领导就是听评课专业人士,不去研究听评课的专业含量,将它提升到应有高度。
(四)貌合神离,不合而作。
执教者与听评者之间的关系也走入了一大误区,难以站在同一高度,听评者往往戴着有色眼镜,带着“崇拜”或“挑刺”的心态进课堂,而执教者则可能成为“模式范本”,也可能成为“待宰的羔羊”。上的上,听的听,评的评,任务相对独立。长期下去,执教者常常孤军奋战,将上课当成一种压力,一场孤立无援的战争,而听评者往往难以从合作的角度送去人文关怀。
二、 几点建议。
(一) 提供专业引领,改变听评课随意性。
作为学校层面,应提供帮助,尽可能聘请既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又具备一定
理论水平的专家对广大教师进行听评课知识技能的培训;而教师自身应加强学习,以丰富专业理论知识武装自己。
(二) 抓好三个环节,增强听评课合作性。
崔教授研究成果中强调了课前、课堂、课后三个环节中教者、听者、评者的
合作,这一研究成果值得我们借鉴。
通过课前会议,共同对执教内容加以分析,执教者说课,而准备听课的同志也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自己的观点,并明确自己在听课时应观察的要点,这样就共同经历了一个准备过程。
在课堂上,听课者根据自己确立的观察要点,加以观察、记录,并进行分析。
课后及时召开会议,先由执教者发表执教感言,提出反思型自评意见,听课教师则根据自己的观察要点充分发表意见,也可就某一问题进行探讨。
这三个环节,看来似乎需要牵涉教师很多精力,但如果每一学期能认真开展几次,对于教师真正意义上的专业成长可以说是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