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足功夫审清题
切合题意,是考场作文所必须做到的起码的一条。要做到切合题意就必须审清题意,弄清楚写作的基本要求,从而为全文的构思找到一个恰当的起点。考生可以通过短期训练掌握一些具体的审题方法。
“逐点扫描”审清文题中具体的显性写作要求。面对作文题目,静下心来,一个词、一个词地默读一遍。用铅笔在关键词的下面画一道横线,弄清楚题目有什么具体要求,然后把它们一项一项落实到自己的作文中去。审题结束后,用橡皮把铅笔痕迹擦去。
材料作文,读懂材料是关键。如果是文字材料,就细心阅读所提供的文字,准确把握住这则材料的中心或寓义;如果是图画材料,就认真看清它画的是什么,标题是什么,有什么针对性,想一想这幅画想告诉我们什么,然后联系实际去写。
话题作文,首先仔细推敲话题的内涵和外延,然后对背景材料或引导语进行一字一句地默读。这些材料或引导语不仅是引发考生开启写作思路的契机,也往往是对话题的某些暗示、要求或限制。看清限制条件,如果要你联系实际,你要看清联系的是什么实际,如果没做具体规定,你联系的实际只要切合题意即可;如果要你联系自己,那文章中就一定要有“我”,而不是“我们”,更不能写他人。
“思因探果”审清文题中暗含的指向性内容。命题作文的题目往往隐含了一些要求,动笔前进行“前因”和“后果”的探索,弄明白这些隐含的要求。考生一般比较重视审清题目要求的写作角度或内容、字数、文体、写作方法、特殊的限定等,但往往容易忽略文题中暗含的指向性内容,其实,只有审清暗含的指向性内容,审题才审到了关键。审题时审清了这种指向性内容,才能打开思路,想得深远,为作文找到正确的立意和内容。
梳理旧作找优势
对自己写过的作文,尤其是高三以来写过的作文从审题、构思、立意等方面,进行一次全面梳理。归纳出自己作文的一惯写法,找到自己的写作优势。在考场作文时保持自身的优势:你平时若擅长形象思维,会编故事,你可以以自己的见闻“编”一个美丽的故事展示哲理,写成一篇感人的记叙文;你若长于想象,则可以天马行空、叱咤风云,创作一篇引人入胜的幻想小说或想象作文;你平时就爱发议论,析事论人一针见血,议论文写的比较好,你就写成思想深刻的议论文。总之,考场作文你必须扬长避短!
考前不妨找一些读物来看看,各种文体选看几篇,你一定会从中或多或少受到些启发。找若干篇近三年来的高考佳作,好好品味品味,看看哪些是自己可以借鉴的。在此基础上,重新审视自己以前写过的作文,往往会悟出新的构思或新的切入点,而这种新思考和新角度,会让你的作文“更上一层楼”。看点别人的文章是应该的,也是必然的,但只能取其所长、为我所用,而不能淹没了自我。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语言表达要明白
作文的表达,最起码要做到文从字顺。每句话的意思要明了,不能产生歧义;句与句要连贯,最好能构成因果或递进关系,不能跳跃;不要为了炫耀自己掌握词汇丰富而使用半文半白的句子,更不要用文言写作;不要为了追求新奇而生造除自己以外谁也不懂的词语;不要为了显示“严密”而使用令人费解的长句,而应多用短句;不要为了体现“地方特色”而乱用方言,而应使用全国通行的规范语言。文风要朴实,语言要质朴。
作文是给阅卷老师看的,主题必须鲜明突出,一定要学会点题。近几年来,不少考生受文学作品的影响,讲究含蓄,有话不直说,但又不会暗示,导致文章主题隐晦不明。要知道,高考作文跟文学创作不同:对作家创作的文学作品,读者可慢慢品味,而高考作文是给阅卷老师看的,他不可能用很多时间去细细领会你文章的主旨。如果你写的作文,因“含蓄”而主题不明显,那就很可能使阅卷老师不知你写了什么而将作文判为偏题,甚至判为走题,那就惨了。所以,考场作文,一定要把握好“含蓄”的度,一定要在结尾处或其他适当的地方用一两句话点明文章的主旨。
文字是作文表达的媒介,书写能做到优美当然最好,如果做不到优美,最起码要规范、清楚。每一个字都要一笔一划地写清楚,要让阅卷老师看得清楚,看得轻松。字体适中,不要写得过大,弄得顶天立地;也不要写得太小,搞得模糊不清。字的颜色也要注意,笔色太浅或书写潦草,都会影响阅卷老师的情绪。再说,网上阅卷可能把字放大,如果字写得不好,一放大就更丑,给阅卷老师的印象就不好,而这种印象会直接影响到打分。因书写造成隐性失分太不值得。别忘了,书写在作文考试中是占有一定分数的。
考场里静悄悄的,只听见沙沙的写字声在空旷的教室中回荡。
我心此刻却不甚明媚。时值盛夏,心中却是冰雪满天,仿佛有万千无法摆脱的愁苦。唉,这么长时间认真艰辛的复习,最终面对的只是一张苍白的试卷,怎不令人心生怅惘?背后有人长叹一声,无奈?抑或无聊?
曾听师长说:“中考是人生的一个转折,对你这样的尖子无疑是一个枯木逢春,鲤鱼飞跃的机会。”“也许是吧。”我淡淡地回答。心中似乎了然。中考过后,不是照样埋头苦读?纵使在高等学府深造,再过几年,面对的何尝不是一张苍白的试卷?何来转折?
唉,想必,心中的寒冬还要持久,春天恐怕是不会来了吧!窗外,杨柳青青,它们早已历过寒冬。立春的时候,它们可曾心生喜悦!它们整日吸收云雨天露,向上奋力地生长,不是最终都逃不过秋至叶枯的悲吗?既然如此,为何还要如此奋斗,如此勤劳?
就在此时,一缕清风拂来,送来杨柳枝叶纯正的芳香,心神一阵清醒。我忽然想到,这杨柳不竭的轮回,奋力地生长,不就是为了这天地氤氲的清香吗?
历经了一冬的寒冷,也许,它们的心早在盼望那个立春的温暖时刻,明知会有枯叶满天,明知会有雪冻寒枝,但这毕竟是个开始,也是个结束。立春过后,它们的清香终能溢满天地,绵绵长存。是啊!中考的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那新旧交替后崭新的人生年轮。在这个年轮中,我们奋斗,我们欢笑,我们有信心让自己莘莘学子的气质与香华昭满天地!
不知何时,心中竟觉得暖意融融。心中了然:过程为主。立春过后,花儿终会开放,自己种下的辛苦之种终会生根、发芽,他日何愁不能香远益清,清濯天地?
有人提前交卷,我却决心坐到终场。是的,既是转折,何不让这个过程充实到无所遗憾?
[满分理由]由自然生发感慨是写作中常见的思路,要写出新意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本文的作者却能透过自然轮回、氤氲天地清香这一春之景象,表达自己对人生的哲理思辨。加之和谐的结构、畅达的语言,使文章虽通俗而显出深刻,虽朴实而别具韵味。托尔斯泰说:“人活着,一定要有生活的目标。”青春期的孩子容易流连于虚假的沧桑,容易沉湎于无知的叛逆。小作者的可贵之处就在于能够在纷乱繁杂中找回自我,找准方向。是的,路不在天上,而在脚下,只要认真去走,每一步都会那样真实,那样有价值。
第3篇 满分不等于完美1200字在十年以前,作文得满分还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即便是最好的作文,阅卷老师也会扣掉一分,因为那时大家普遍认为,满分代表着一种理想中的完美,而一篇文章是不可能完美无瑕的。作文可以得满分,是近几年来教育理念和考试命题方式、量分标准不断更新和进步的结果。从命题来看,现在的文题,比从前要更加灵活,给了考生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因此考生的聪明才智能够更多地表现出来,佳作自然会频频亮相。从评分来看,现在中考作文的评分者对于“完美”的认识也比从前更加贴近现实了:一个十几岁的少年,在考场紧张的气氛中,在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里,要完成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实在不应过于苛求。可以这样说,满分作文的诞生,与更加“人性化”的考试制度是密不可分的。
明确了满分作文诞生的原因,我们看待满分作文就能更加理性一些,客观一些。满分作文首先是考场作文,与平时的习作(不包括针对考试专门进行的写作训练)相比,考场作文存在诸多局限,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素材考场写作是不能像平时一样任意翻阅资料的,因此作文中所使用的素材主要依靠个人的知识积累,其广泛性和准确性会受影响。从笔者多年的阅卷和教学经验来看,考场作文所引用的名句、事例要比平时习作略显贫乏,且许多考生作文在引用名句、援举事例时会有记错出处、人名或者年代之类的失误(聪明一些的考生则会在写作中运用模糊性语言避免此类失误,但这样一来在可信度、说服力上难免弱化)。
2.时间此点不必赘述:考生留给作文的时间一般都在一个小时左右,这样短的时间要完成一篇“思路条理清晰、结构完整、情节曲折、语言优美”(满分作文常见评语)的文章,实非易事,“急就章”的质量终难同时间充裕的作品相比,道理显而易见。
3.程序由于时间有限,考场作文不能像平时习作一样按部就班,一般都是构思腹稿随即成文,认真一些的最多在成文前列个提纲,打草稿和修改都是考场作文的蛇足(为了卷面整洁,修改更是被教师一再强调要尽量避免),这样写成的文章难免会有粗糙之处,即便是满分作文也难以避免。
除了以上三点之外,作文题目的限制也不容忽视。虽然近年来各地命题者在命制作文题目时已经越来越注意文题的灵活性,但是题目毕竟有其限制范围,一两道文题不可能涵盖所有考生的长处。与那些有感而发、从兴趣出发的习作相比,考场作文就像是体操的“规定动作”,更多地考查“基本功”而非个性,所以虽然作文要“体现自己独特的风格”被老师和各种作文辅导书一再强调,考场作文在表达个性方面总不如习作来得自在。
综上所述,受种种因素影响,除了少数有捷才的“比赛型选手”之外,大部分考生的作文,哪怕是满分作文,水平都要比其平时习作略低。因此,从整体上看,考场作文反映的只是考生平时写作水平的平均值(可能还会略低一些),而不是中学生写作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满分作文也不例外。满分作文固然有其长处,学习和借鉴其长处是必要的,但是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应明确满分作文有其局限性,并非完美之作,不宜将考场上的满分作文等同于学习写作的最高范文。
第4篇 满分不等于完美900字明确了满分作文诞生的原因,我们看待满分作文就能更加理性一些,客观一些。满分作文首先是考场作文,与平时的习作(不包括针对考试专门进行的写作训练)相比,考场作文存在诸多局限,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素材考场写作是不能像平时一样任意翻阅资料的,因此作文中所使用的素材主要依靠个人的知识积累,其广泛性和准确性会受影响。从笔者多年的阅卷和教学经验来看,考场作文所引用的名句、事例要比平时习作略显贫乏,且许多考生作文在引用名句、援举事例时会有记错出处、人名或者年代之类的失误(聪明一些的考生则会在写作中运用模糊性语言避免此类失误,但这样一来在可信度、说服力上难免弱化)。
2.时间此点不必赘述:考生留给作文的时间一般都在一个小时左右,这样短的时间要完成一篇“思路条理清晰、结构完整、情节曲折、语言优美”(满分作文常见评语)的文章,实非易事,“急就章”的质量终难同时间充裕的作品相比,道理显而易见。
3.程序由于时间有限,考场作文不能像平时习作一样按部就班,一般都是构思腹稿随即成文,认真一些的最多在成文前列个提纲,打草稿和修改都是考场作文的蛇足(为了卷面整洁,修改更是被教师一再强调要尽量避免),这样写成的文章难免会有粗糙之处,即便是满分作文也难以避免。
除了以上三点之外,作文题目的限制也不容忽视。虽然近年来各地命题者在命制作文题目时已经越来越注意文题的灵活性,但是题目毕竟有其限制范围,一两道文题不可能涵盖所有考生的长处。与那些有感而发、从兴趣出发的习作相比,考场作文就像是体操的“规定动作”,更多地考查“基本功”而非个性,所以虽然作文要“体现自己独特的风格”被老师和各种作文辅导书一再强调,考场作文在表达个性方面总不如习作来得自在。
综上所述,受种种因素影响,除了少数有捷才的“比赛型选手”之外,大部分考生的作文,哪怕是满分作文,水平都要比其平时习作略低。因此,从整体上看,考场作文反映的只是考生平时写作水平的平均值(可能还会略低一些),而不是中学生写作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满分作文也不例外。满分作文固然有其长处,学习和借鉴其长处是必要的,但是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应明确满分作文有其局限性,并非完美之作,不宜将考场上的满分作文等同于学习写作的最高范文。
第5篇 关于父爱的作文:含蓄的父爱1500字母爱是无私的,它无时不在,贴心,细腻,就如阳光温柔的抚摸着你。而父爱,则是那样的含蓄,虽不是时时处处环绕你身边,但却如月光朗朗的照耀着你。
——题记
我是一个初一的学生,在我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父母离婚了。当时对于这突如其来的打击,年幼的我不知哭了多少个晚上,哭红了多少次眼睛,哭湿了多少次枕头。
小时侯,父母的感情就不好,经常谈着谈着就开始吵架,我总会惧怕的站在一旁,不敢支声。但,父母都对我很好。母亲对我有着无微不至的关怀,事事为我着想,处处为我操劳。而父亲呢,经常带我出去吃饭,出去玩耍,顺着我的性子,给我买滑板,即使我不会滑;给我买哑铃,即使我力气不大;给我买一切我喜爱却不一定需要的东西。这样看来,母爱似乎是精神上的给予,父爱似乎是物质上的满足。其实不然,父母最关心的是我的学习。
当我正式离开幼儿园,背上大大的书包,踏进小学的大门的时候,我除了高兴还告诉自己:我一定要好好学!当然,我也做到了。母亲最关心我的学习,总是给我做不定期的学习检查和测验,开家长会每次也都是母亲出席。而父亲喜欢赌博,而且下班时就到了吃晚饭的时间,那个时候我作业也基本上作完了,所以父亲也不会对我的学习有过多的“关照”。但那天,却让我真正体会到了那隐身的父爱。
母亲出差了,我和父亲在家。我们当天有一项背书的作业,要求家长签字。我从来没在父亲面前读过书,更不用说背书。我战战兢兢的走到父亲面前,胆怯地说:“爸爸,明天我们要上公开课,老师要我们把这篇课文背一下。”父亲接过书,看了看,说:“哦,那你背吧。”
语气很平淡,甚至有些不在乎。
我紧张地把课文背了一遍,本来自己一个人背的很熟练,但到了父亲面前错了好多处。心里好害怕,怕父亲教训我。但父亲却拿笔签完字,和颜悦色地说:“恩,记的还不够熟吗?等会再去把文章温习一遍啊!学习要讲究方法,只有方法对了,才学的好。虽然爸爸不经常过问你的学习,但你一定要把学习搞好,不说每次全班第一,但至少要保证每次都是全班前五名,要保证成绩的稳定性。在学校跟同学老师相处的应该还行吧?”
“恩。”
“对,这样就很好,不仅要学习好,还要有朋友啊!有些道理你现在也不一定听的懂,但是只要你生活的好学习也好,那就是我和你妈妈最大的快乐了,知道吗?”
“恩。”我赶紧回到书房,收拾书包去睡觉了。
现在,我还可以跟父亲写信。父亲常常在信中教导我,告诉我关于学习的方法,要领,告诉我怎样处理人际关系,怎样与他人沟通等等生活中必须面对的问题。母亲说,他依旧是你父亲,我依旧是你母亲,只是我与他之间没了夫妻名分,并不代表你也与他断绝了关系。我也常想,确实是这样,虽然父亲现在离我很近,在一个他不应该去的地方,但是他毕竟是我父亲,只是缺席了这么多年罢了。曾看过一部电视剧,一位坐牢的母亲把自己的女儿托付给了一个朋友教养,后来她出狱了,经常给女儿送食物,并给予女儿无限的关爱,但她女儿后来知道真相了十分生气,她恨自己母亲缺席了18年,她说母亲现在就算是偿还那份爱也晚了,还在18岁生日那天与母亲吵翻了,后来母亲准备自杀但获救,终于,母女俩还是和好了,亲情可以冲淡一切,血浓与水啊!我知道,我不会恨父亲。无论他以前对母亲有多不好,这必须得与我对他的爱隔开,毕竟我们是父女啊!在亲情里,容不得恨这个字,不是吗?
我懂父亲的爱,尽管它若隐若现,尽管它缺席多年,尽管它是那样的少,那样不细腻,但它毕竟是父爱。所以,虽然我现在与母亲生活在一起,无法体会父爱随时都在的温暖,无法享受一个美好的三口之家的快乐,但至少我还有父爱,我知道父亲也会想着我,妈妈也很爱我,我很幸福!
总以为,父爱是清风,若有若无
却不知,父爱是明月,朗朗地照
第6篇 说话,别忘了要含蓄750字凭我的经验,我坚认人与人应该说话含蓄,蕴含着深不可测的话中有话是再好不过得了,这既可在内行人眼中看作是智慧的结晶,又可遵从人善的美好品质。有句话不知听过没有“看透不说透,才是好朋友”,我自认为这真是一句在为人处事方面极其经典的话,自我知道之后,就极力做到,收效还可以,这就是文字魅力和夹杂杂里面的人身智慧。
因为我们年纪尚轻,阅历不足,对“含蓄”这个词懂得甚是肤浅,就好比说了句自认为很含蓄的话,其实挺了之后大家突然就什么都心知肚明了,人人都会心一笑。就举个例子。
上次在食堂吃饭,因为同学们都喜欢侃大山,饭桌上是不是飘出笑声。荒诞滑稽的是,某个同学一不小心说重在场某一个同学在身材上的要害,虽然这是地球人都知道的,但说出来的效果还就是不一样,幸好此说错话的同学没有指名道姓,不然,这里难免会有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说错话的同学还沉醉于刚才自己用智慧说话的状态中,脸上露出洋洋得意,沾沾自喜的灿烂表情,殊不知那边的某个人早已青筋暴突,只是碍于什么,否则真的就是“此地无银三百两了”。更绝的是,我们在座的每个人早已穿透话膜,其中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早已明了,但也碍于不至于使人难堪,我们都像害羞的小姑娘一样拼命地吃着自己碗里的饭,因为暴笑的欲望在蠢蠢欲动,使得我们脸上早已出现红晕,这让我们似乎看起来更加害羞了。我们都是些“脸皮薄”的好孩子呀。最后那个说错话的同学始终处于毛皮躁痒阶段,因为她懂不了沉默是金这句话其中的道理。为了满足此人的美好愿望,有个心地善良的可怜人儿抛出一句话:“嗯,恩……你说话真含蓄啊。”啊,啊,我们也只能极其尴尬地笑笑。此说错话的人还是不明其所以然一样,依旧孤芳自赏的模样逗得我们面色无血,呈死人状。
以上的这件事确实是事实,而且一半我都当作笑话来幽默,大大地减少了我买幽默书的欲望,也帮我攒了不少钱。
第7篇 2006年中考满分作文:告别什么?550字那一枚太阳,因为六月,而绚烂;那一颗明星,因为六月,而耀眼。我们带着折戟沉沙的信念将要远征,踏上不同的征程。出征之前,我们挥手告别,我说:"告别什么?"--无言。
如果说友谊的终点就是百米赛跑的终点,那么,幸好我们永远都只在起点眺望那一头;如果友谊的高度只有珠峰那么高,那么,幸好我们坐在飞机上越过珠峰;如果友谊的最终需要告别,那么,幸好我们只说了:"告别什么?"因为我们知道不管走得多远,我们都心系一处,心在,什么都在,还需告别?
当你踽踽而过或是茫然不知所处时,当你停箸怅惘或暗自沮丧时,请记住,远方有许多人在想念你。只要抬头望一望我们曾经种下的许愿树,就会看到三年来我们是如何共顶炎炎烈日,同沐皎皎月辉的。
我相信,我们彼此之间是心有灵犀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是我们共同的座右铭。我们不喜欢以泪诠释告别,因为我们把它当成中转站。或许某年某月某日,我们会在相同的地方相视而笑;或许某年某月某日,我们用"王者归来"的气魄重新温习久违的欢笑。
无尽的笑靥,在灿若桃花的脸上,我们彼此寻着残留的痕迹,把所有记忆都印刻在心里,雕琢在属于我们的青春纪念册中。坚决不说告别,不说再见,不说珍重,我们只知道,我们还会回来,还会相聚,重现我们的风采!
因此--
还需告别什么?
第8篇 “分享与分担”500字【题目】
CCTV-2《第一时间 天气预报》栏目有一句耐人寻味的广告语:“分享阳光,分担风雨。”你从中获得了怎样的感悟?
请以“分享与分担”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②自定立意;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题目解读】
“分享和分担”是一道关系型作文。写作时要注重分享和分担关系。而要写好二者关系,作文者就首先要注意把握“阳光”与“风雨”的含义。题目中的“阳光”应该指积极的方面,比如荣誉、便利、幸福等与亲人朋友一起分享的东西。而“风雨”则指挫折、困难等需要克服的内容。
考生既不能光写“分享阳光”,也不能光写“分担风雨”,必须把两者结合起来写。倘若光写“分享阳光”,忽视了“分担风雨”就偏颇了;反之,亦然。
本文的最大难点。关键在于两概念的把握,应该平均用力,各占50%,而不能有所倾斜。其次在于两概念的辩证关系的把握上,注意概念间的相辅相承、正反、互补、等关系。考生下笔前必须先把两者关系搞清楚。
【经典素材】
1、有人说:“一份快乐由两个人分享会变成两份快乐;一份痛苦由两个人分担就只有半份痛苦。
2、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致橡树》)
3、两个朋友
两个朋友正在森林中行走。两人一个是高个子,一个是矮个子。高个子对矮个子说:“我们是朋友。如果来了野兽,我会帮你的。”矮个子说,“当然了,我们是朋友嘛!”
正在这时,一只熊朝他们走来。高个子一下子跳上了树,而矮个子上不去。他说:“帮帮我,我爬不上去。”可是高个子却说,“不行,这棵树不太结实。”
矮个子只能扑到地上,屏住呼吸。熊闻了闻,走开了。高个子下来问,“熊对你说什么啦?”
“在你最需要帮助时他离开了你,他不是你的朋友,”矮个子说。
记住:患难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伊索寓言》)
4、行人与斧子
正有两个人在同一条路上走,其中一个捡到了一把斧子,于是叫了起来:“瞧我发现的东西!”“不要说‘我’”,另一个人说,“该说‘我们’发现的。”过了一会儿,那个丢失斧子的人来了,指责拿着斧子的人偷了他的斧子。“哎呀,”他对他的伙伴说,“这回我们完了!”
“不要说‘我们’,”另一个人回答他说,“该说‘我’完了。”一个人不能与朋友分享所得,就不该指望别人分担风险。(摘自4月4日《广州日报》)
5、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还是一个小孩子的时候,一次,亲戚送给他家两筐桃子,一筐是刚刚成熟的,一筐是已经完全熟透了的。小潘基文建议父亲说:“我们最好把这些桃子混在一起,然后分给邻居们一些,让他们帮着我们吃,这样就不会浪费一个桃子了。”父亲满意地同意了小潘基文的建议。这是一个与人分享的最好事例。